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中国狮雕,无论数量之多和种类之中,均为世界罕见。狮子和龙一样,是中国的一种吉祥象征。狮雕在世界范围又是流传最早和最广泛的一种动物,流传的过程牵涉到人类文化史,尤其从一个测面记录了世界性宗教的发展与演变的踪迹,对世界古代民族的兴衰,东西方交往等方面,也是一种形象的印证。
炕头石狮产生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带,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簇石雕艺术奇葩。它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蕴涵着中华民族纯正的气质,负载了中国北方民间对待生活,特别是生命繁衍的传统意识,保持了中国古朴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的优点。
陕北炕头石狮分布在榆林、延安、渭北地区的每一个县,但在绥德及子洲更为普遍,从绥德文化馆收藏的炕头石狮来看,除少数是在世的老艺人雕刻外,绝大数都是名家名户经历了许多代人传下来的,不少人家早巳弄不清是祖上哪一辈的遗物。炕头石狮最大的不过25cm高,最小的仅3cm。有的石狮因长期烟熏手摸表面已变得黝黑,有的石狮因多年风化与磕碰已布满裂缝和伤残。石狮的模样、神态在数百件里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炕头石狮被老乡们像家珍似的一代代保留下来,并不是拿它作摆设,或仅仅供人观赏,而是作为一种消灾免难的神圣物,在“拴娃娃”以及“镇山”、“镇宅”等乡俗活动中应用。有条件的富户,镇山雕有“镇山狮”,镇宅雕有“镇宅狮”,它们的体积大,又有特定的格式,与炕头石狮不属于一种类型。炕头石狮本来只是为“拴娃娃”雕琢而成,可是一般老百姓没有条件雕别的,就不得不让它身兼多用。
陕北绥德、米脂一带传有民谣说:“财东房上有兽头,罗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狮搁炕头”。炕头石狮被拿去“镇山”、“镇宅”,毕竟不是主要用场。“拴娃娃”才是它的主要用途。
人类对生殖子嗣的祝愿是相通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只是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在过去宗教迷信盛行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被表现成女性,各种圣母、娘娘被尊奉,无不与此有关。陕北历史上战乱频繁,天灾难御,人口动辄大减。再者,医药条件极差,儿童成活率低。人们对这种人口的大幅度迭变史。自然对当地人的心理影响深刻,造成了保护子嗣的传统格外浓厚。因此,老乡们用炕头石狮“拴娃娃”也就是保护娃娃的风俗就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陕北一些乡村依然保留着用炕头石狮拴小孩的做法,与过去所不同之处,就是古朴的传统观念少了,变成主要为了让小孩玩耍和防止小孩从炕上跌落下来。
炕头石狮在形象塑造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体积扁大,属稚朴型,一个个模样古怪乖巧,神态生动,有的像顽皮的小孩,有的像严肃的老头,也有的像逼人的小狗小猫。第二类是小巧玲珑呈薄片状的作品。主要分布在绥德靠南河沿岸的乡镇。
狮子个个形象伶俐活泼,天真可爱,像一幅幅写意小品画。炕头石狮造型与陵庙、宫廷石狮完全不同,是典型的“土特产”。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绥德、子洲是陕北石匠最集中的地方,“陕北出石匠,南方出宰相”,由于长期的生产实践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石匠和石雕艺术家。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几乎没有一户不是石匠,而多数石匠又是被誉为“巧匠”的石雕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