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地区,向中国守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引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军民捐弃前嫌,团结抗日。中央军委和红军各部加紧了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首先是按照国共两党协商确定的部队番号和编制,选定领导干部。此时,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恳切地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提出,希望从一方面军调一些干部到二方面军工作,以便把毛泽东从井冈山以来培育的好传统、好经验带过去。毛泽东理解贺龙的请求,经反复斟酌,并与周恩来、朱德等商量后,选定了张宗逊等去红二方面军工作。 张宗逊1908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受党组织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到北伐军叶挺部任连长,1927年率部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直接护送毛泽东上井冈山,参与了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并一直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历任连长、大队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等职,是典型的由井冈山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经过长征,于1936年冬到达陕北会师后,毛泽东任命张宗逊担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成为红军统帅部的高级幕僚。那时的中央军委机关极其精干,军委一局的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办公厅以及总参作战部、机要局、警卫局和管理局的综合,直接协助和保障毛泽东处理军务。身为军委一局局长的张宗逊,成了毛泽东与红军各总部、各方面军联系的一个环节。也就在此时,贺龙认识了经常忙碌在毛泽东身旁的张宗逊。当毛泽东推荐张宗逊去二方面军工作时,贺龙欣然表示欢迎。 依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贺龙任120师师长,师辖由红二军团缩编而成的358旅和由红六军团缩编而成的359旅两个旅。张宗逊任358旅旅长,李井泉任政委,旅辖715团(以红四师为基础编成)和716团(以红六师为基础编成)两个团。715团团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716团团长宋时轮,政委廖汉生。从此,贺龙把自己亲手创建和直接率领的红二军团,改编成358旅后,交给了由毛泽东举荐来的张宗逊直接指挥。 依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号令,120师主力于1937年9月初,由陕西省的韩城县地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开赴抗日前线。张宗逊率358旅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以后,与兄弟部队相配合,在吕梁山、管涔山和雁门关以北地区,广泛开展破袭战、游击战。分兵作战四十多次,消灭了大量日伪军,遏制了日寇的猖狂气焰,迫使其再不敢到处横冲直撞;稳定了战地群众的恐慌情绪,使人民群众有了依靠,并尽自己所有,热情地欢迎和慰劳子弟兵。由于358旅积极行动,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处于溃退状态的中央军和晋绥军(当时统称友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得以重整旗鼓。卫立煌、阎锡山和友军的其他将领,都曾对贺龙和张宗逊所部的英勇善战称赞不已,说:“120师像蛟龙,358旅似猛虎”,他们自愧不如。 战至1938年春,358旅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先后收复了宁武、岢岚、五寨、神池、保德、河曲、偏关等七座县城及附近广大地区,建立了抗日政权,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东面,筑起了一道日伪军进入陕甘宁难以逾越的屏障。接着,358旅主力在巩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又以一部兵力北上,向绥远方向发展,在呼和浩特周围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经过英勇奋斗,战至1938年秋,即东渡黄河一周年的时候,创建了一块有八百多万人口的晋绥解放区,并成立了晋绥军区,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以后,在晋绥军区之下,成立了十多个军分区。随后,又在晋绥军区和军分区之间,组建了吕梁和绥蒙两个二级军区,张宗逊任吕梁军区司令兼政委,并继续兼任358旅旅长。随着形势的发展,还组建了许多支地方部队。张宗逊所率的358旅,也由出征时的两个团、四千余人,扩编为四个团、约一万人的野战主力部队。在晋绥大地上,建立了党政军群的抗日组织,形成了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体系。所有这些,标志着贺龙率领张宗逊等,胜利地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赋予的第一项战略任务。 1938年秋,日军实施“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的作战方针,华北的日军分四路向我晋察冀边区的核心根据地五台山实施围攻,晋察冀边区的形势吃紧,聂荣臻致电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请求支援。贺龙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张宗逊率358旅,进入晋察冀边区作战。 10月下旬,张宗逊率358旅主力,按照聂荣臻司令的指示,隐蔽地进至五台县城以南山区待机。随即侦知,驻五台县城的日军第135联队正在附近地区“扫荡”,张宗逊决心寻机歼灭这股敌人。11月3日,张宗逊命令所部在敌必经的一个叫滑石片的小村庄附近设伏,在长约两公里的山沟两旁,布成口袋状的伏击圈,让敌人往里钻;另以一部兵力向五台县城方向警戒,准备阻击援敌。张宗逊亲临担任主要伏击任务的716团,与团长黄新廷、政委廖汉生一起指挥战斗。当日午夜,日军109师团之135联队的蚋野大队,终于如张宗逊所料,进入了伏击圈。张宗逊一声令下,各部按预定方案,采取堵头、截尾、两面夹击的战术,主要用手榴弹和刺刀向敌发起猛烈攻击。由于敌处在深沟里的行军状态,顿时乱作一团。经四个多小时激战,在4日天亮时,全歼了日军135联队的蚋野大队及联队的辎重一部,毙敌七百余人,俘敌21名,无一漏网。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火炮等重装备仍驼在被炸死的马背上,被击毙的军官的手枪仍装在枪套里。说明战斗打响时,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达成了完全的突然性。这次战斗,缴获各种火炮六门,轻重机枪三十四挺,步(马)枪三百四十余支,军马一百五十多匹和大批军用物资,而全旅仅伤亡七十余人。战果大,伤亡小,创造了对日军歼灭战新的光辉范例。 五台山滑石片大捷,震撼了敌人,迫使其他几路日军都缩了回去,从此打破了日军对我五台山根据地的围攻。 1938年的冀中,虽然人民抗战热情很高,但群龙无首,遍地司令,杂牌武装很多,缺少旗手和权威。1939年1月26日,贺龙率部奉中央命令到达冀中的任丘县,一边整训,一边打仗。形势的急速发展和部队的不断扩大,事情千头万绪,使贺龙忙得应接不暇,此时他想到了张宗逊,并报请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批准,将这两个旅编成一个纵队,由张宗逊出任司令。4月7日,贺龙电令在晋绥的张宗逊立即前来冀中。张宗逊接到电令后,日夜兼程,赶来报到。从此,贺龙又把在冀中编组的两个旅,交由张宗逊直接指挥。由于这个纵队的营以上主官多数来自358旅,且包括358旅的715、716两个主力团。由张宗逊率领,上下相互熟悉,行动便于协调。后来,都把这个纵队简称为“张纵队”。在贺龙的率领下,张宗逊指挥所部,在京、津、石之间的广扩乡村地区,开展了平原游击战,拔除了敌人数十个据点,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尤其是于6月下旬,在深县地区,歼灭了横行于冀中的汉奸武装、以张荫梧为司令的所谓民军三千余人,灭了日伪军的威风,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巩固和扩大了冀中根据地。 1939年9月,驻扎在石家庄附近的日军,发起了“秋季大讨伐”,企图摧毁我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为粉碎敌人的企图,贺龙和聂荣臻商定,任命张宗逊担任前线总指挥,统一指挥所部和晋察冀军区在当地的部队。张宗逊率部进至太行山东麓的阜平和灵寿两县地区,展开了紧张的作战准备,采用诱、堵、围、截、打的游击运动战战术,历时五天,激战一昼夜,在陈庄附近全歼了日军独立第八旅团第三十一大队和伪军一部,毙俘敌大队长田中省三等共1396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成为又一次“平型关”式的大捷。此役被贺龙誉为“模范歼灭战”,粉碎了日军对我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的袭击,勇挫了日寇的气焰,鼓舞了我军民的志气,扭转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敌我态势,受到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的赞许。 来源:《人民网》有节选许忠敬编者按:今天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已将70周年,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渭河南北的广袤土地上,涌现出了多位令日寇闻之胆寒的名将。我们从今天起将陆续向读者推出他们在那场远去的战争中鲜为人知的片段,以表示对他们和历史的纪念,以及对和平的祈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