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西口岭沟村杨家沟口的十亩水田里生产一种大米,约有近百年历史,产量虽低,但米质独特,做出的饭,清香袭人,入口品嚼,甘馨喷荃。故有“一家煮饭,百家都荃”的赞语,也有“香米”的誉称,遐迩闻名。
岭沟米身价显赫,声名大振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陕西布政司选岭沟米进献,给慈禧以此米为餐。慈禧食之,甚感香米奇特,沁人心脾,当即定为“贡米”。自此,年年朝贡,岭沟米就成为皇帝御用珍物。
提起岭沟米还有一段被“废贡”的风趣故事。传说,自从岭沟米被定为“贡品”之后,百姓年年进贡,翻山越岭,辛苦异常,忍气吞声,苦不堪言。有一年,当地进京送米的百姓个个都是粗脖子(瘿瓜瓜)。此间,巧遇皇上出游,一见这些粗脖子送米百姓,顿觉惊奇,随问:“为何脖生粗瘤?”聪明的送米百姓,急中生智,答曰:“就是吃这米长出来的。”皇上一听,好不惊慌,即令“废贡”岭沟米。自此,岭沟百姓再也不上京送米朝贡了,解脱了送“贡米”之苦。
仓颉留步造“商”字
仓颉在洛南洛北阳虚山造字之后,因嫌不足,来到丹江源头,自西而东访问乡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头近百公里的地方,被一座锦绣峰峦吸引,即走近狩猎捕鱼人群。当人们知道仓颉因造得字少而烦恼时,便劝慰道:“一个人见识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靠众人商量。”仓颉从而受到启发,随即当众造出“商”字。这“商”字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古尚书》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个口,表示众人商量之意。由于“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后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合成商字。为纪念商字的问世,人们便将仓颉留步造字的那座秀丽山峦取名商山(坐落在今丹凤县商镇丹江之南)。其山形颇似商字,特别是大雪初晴,活像一个银镶玉嵌的巨大商字,即《商州八景》之“商山雪霁”。
中国教育鼻祖契,封商后使商国的经济、文化都发达起来,契传位给儿子昭明,昭明又传位给契的孙子相土。相土乃具祖风,不仅是英明国君,而且发明了中国第一辆马拉车。商国人本来就善做买卖,有了马拉车,提高了运载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红火,人们遂将商国人熟操之业称作商业。因为商品交换,是以“贝”作为货币流通的,所以商字便由“众口”商变为“贝”心商。《说文》贝部,即保留了“贝”字心的商字。
由于世风变化,一些商人信口要价,单凭一张口买空卖空,龙驹寨的一位读书人写对联时,首次将商字由“贝”字心变为“单口”心。此后因一些奸商见钱心黑,尽做些没心肝买卖,这位读书人又在过年写对联时,故意写个无心商字。商人们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来方便,便日益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