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帝玄宗不理朝政,不察民情,整日里迷恋杨贵妃。满朝文武不敢言表。只有翰林院供奉李白学士傲视皇权,竟在金銮殿众臣面前演出了令贵妃磨墨的恶作剧。贵妃因被戏耍怀恨在心,在皇帝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李白也自知难于扳回,便愤然辞朝,开始了饱览祖国山川之美的大江南北之游。
一日,李白来到商州,州官邀他泛游丹江,观看“仙娥削壁”胜景。那里丹江两岸高山陡立,河谷狭窄,岸南有一山峰名叫“仙娥峰”,峰下的丹江水称“仙娥溪”,溪岸的驿馆叫“仙娥驿”,为商州八景之一。
相传上古时候,这里山间有一个小洞,洞中有一个仙长,常给众龙王讲经,有个名叫仙娥的小龙女也尾随龙王前来偷听。每当仙娥来到洞口,总要以溪水为镜,梳洗整装。有一天,仙娥正在梳洗,由溪水倒影中发现土地神从山门缝中伸出头来偷看她,龙女一气之下,怒目训斥。谁知仙娥一句话,“轰隆”一声响,山门紧闭,土地神的头来不及缩回,被山门夹住脖子(现在“土地神”的头还在山崖上)。但那一声巨响,也惊动了听经的众龙王,仙娥为不被众龙王发现自己,也羞愧被土地神的戏耍,便化作一座山峰,耸立在溪岸,婀娜多姿,栩栩如生。
却说李白乘游船逆江来到仙娥溪,抬头仰望,只见仙娥峰突兀于碧岭苍穹之中,纵横百丈,上下千尺,简直斧削锦屏,刀分翠障,倒映粼粼水中,似仙女舒袖展裙,翩翩起舞,好一幅人间仙境画图。李白身临其境,惜仙娥,恨贵妃,叹自己,连饮斗酒,诗兴大发,站立船头挥毫留诗石壁之上:
仙女有情知羞辱,贵妃无耻弄红颜。
洞中长老不济世,徒劳说法在人间。
州官一看惊得目瞪口呆,忙催学士回衙门。怎奈李白酒醉如泥,言说他要歇宿仙娥驿馆。州官无奈,将学士托于馆主人。李白一进驿馆,又是顿饱饮,到晚上竟醉卧在馆外青石板上。馆主人怕李学士受凉,想唤醒他回馆,刚一出门,就听见学士在梦中喃喃追问:“仙娥现在何处?现在何处?”馆主人知道学士心思,走到他跟前轻声说:“仙娥现宿东岩,学士待酒醒后明日好去交游”。李白一听,醉意全消,跟馆主人回到室内,馆主人告诉他,仙娥化峰后,本想常住溪岸,尽享人间天伦之乐,怎奈呲牙咧嘴的土地神还在身边,她不想再见这个丑像,便来了个金蝉蜕壳,飞往离此地十里的东岩山,那山和仙娥峰遥遥相对。
第二天,李白告别馆主人,要泛舟去找东岩,又来到仙娥峰下,谁知船到溪中,李白却大吃一惊,怎么不见了他昨日的题诗!原来是那州官怕惹事端,趁夜半三更派差役将题诗铲除了(这首诗李白诗集中没有录入,大概就是这原因吧!民间传下来的便是衙役当时默记后,逐渐传下来的)。李白见题诗已被铲除,非常恼怒:“世风日下,可有几多刚直之人?”便未去州城向州官辞行,独自向东而去。
(廉高林,河南洛宁人,时任商州市方志办主任,《商州市志》主编。)
刘秀与牧护关
据史书记载,牧护关秦汉时名曰跷峣关,也称蓝关。峣关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是从这里打入关中的。至于蛲关何时更名为牧护关,有三种传说可供借鉴。
第一种纯属民间传说,说牧护关很古以前是个高山湖泊,湖底有眼,水流入地下河。一天,一个农妇去河边打水,不小心将葫芦掉入湖中不见了。摸了半天也未找到。过了几天,被下游人洩水时捞出。后来,人们将此地称为摸葫关,后人谐音成牧护关,将下游捞葫芦的地方称为洩湖,即今兰田县洩湖。
第二种是历史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称帝,追杀汉室后裔刘秀,刘秀逃出长安,逃到峣关时眼看被王莽追上,他急中生智藏在一群牧童的衰蓑底下,躲过了杀身之祸。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为了感谢牧童保护之恩,将峣关赐名为牧护关而沿袭至今。
第三种传说是,王莽篡权后,派出其将大刀苏显追杀刘秀,刘秀从蓝桥逃入秦岭山中,行至秦岭北峡谷时,眼看追兵将至,情势非常危急,幸遇一牧童放牧,刘秀与牧童换穿衣服后躲入林中。追兵赶到,发现牧童服色虽然似刘秀衣着,而人不是刘秀。追兵质问牧童:“刘秀逃向哪里”。牧童哄骗说:“刘秀翻岭东去”。使刘秀得以脱险。为了表示牧童救护刘秀有功,遂将此地命名牧护关。
沧海桑田,时间的列车即将驶入二十一世纪。如今,312国道贯通秦岭,穿山而过。牧护关再不会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历史哀叹。这儿地域辽阔、气候凉爽、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好,文化景观、名胜古迹丰富,《商州八景十观》牧护关就独占两景,即“秦岭云横”和“仙子神湫”。牧护关名称的真正来历已不那么重要(留给那些考古专家、研究专家们去探究吧),你只要知道牧护关是旅游避暑的理想之地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