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顺渭河走来,我们发现两岸的许多地名都带有“渭”字,渭源、渭丰、渭西、渭水峪等等。大概是因为离家多日,每经过这样的地方,都会让人倍感亲切。但没想到的是,在天水市麦积区卦台山下,居然有一个叫“渭南”的地方。
共饮渭河水,同是渭南人。6月11日,我们乘车前往他乡的渭南——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个镇子。
渭南镇地处天水三阳川渭河南岸,故名曰渭南。境内辖40个村,43105人,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753亩。这里气候温润,冬冷无严寒,夏热无酷暑,四季分明。又坐落在伏羲卦台山脚下,位于阴阳图之内,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车行驶在通往渭南镇的盘山公路上,老远就望见了卦台山。进入渭南镇辖区,道路两旁已是一马平川,黄灿灿的麦田让这块土地生机盎然。微风中,沉甸甸的麦穗向我们点着头,它们似乎已经知道,远方的“亲人”今天到来。
一进入渭南镇街区,记者就迫不及待地冲下车,四处打量这个他乡的渭南。路旁的大树下,几个带着凉草帽的中年汉子,将视线聚集在我们身上。“渭南日报!渭河上下千里大采风。”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子操着秦腔一字一顿地念着采访车上的字,然后朝我们一笑说:“啊,你们是陕西渭南吧,我在那里打过工,盖楼房,渭南是个好地方!”
果然同是渭南人,邂逅这么亲切的一个笑容,我们内心的亲切感立马上升了三个等级。旁边的几个人也很自然地和我们聊了起来,从渭南镇谈到渭南市,最后归结到渭南人:大家都是渭河母亲的孩子……
与几位老乡谈笑风生之时,远处一对背着行囊,拉着行李箱的男女朝我们这边走来。一位细心的“渭南人”告诉我,那两个人是在等火车。
等火车?我还是不解,便去探个究竟。
走近一看才知道,他们驻足的地方有一座房子,上面镶着不太醒目的“渭南镇”三个字。候车的女孩向我解释道,有一趟从天水到陇西的客车,每天下午三点钟路过渭南镇,虽然是慢车,但为他们省内流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告别了他们,我们的车继续前行。一路上,学校、医院、商店和农贸市场从车窗外一一闪过,渭南镇的人们或悠然,或匆忙地往来于街道上,按照各自的节拍生活着,构成一幅安居乐业的祥和图。
亲切地在镇上转了一圈后,我们来到渭南镇政府。一位叫沈波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的农业经济以苹果、柿子为主。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建成了5100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使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600元,比之前翻了两番。基地的建成还把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形成了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的劳务输出业。这几年,镇上非常重视一项新的工作,就是依托伏羲卦台山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以卦台山为主景,周边龙马洞、 分姓石、风都庙等为主的旅游业。
得知我们此次举办大采风活动的目的后,沈波说,近几年,渭南镇十分重视保护渭河工作,推行了退耕还林工程,全镇累计造林18000亩,并在一些山区采取了封山育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渭河及支流两岸植被的覆盖率。
“不同的渭南,同样的情怀,还原青山绿水,是渭南人共同的愿望!”一位小伙子看见我们车上的字乐呵呵地说。
共饮渭河水,同是渭南人。离开渭南镇的时候,我的内心像是被清澈而源远流长的河水冲洗过一般,明静而舒坦。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