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姜太公垂钓处钓鱼台村 钓鱼台村位于咸阳市渭河南岸,据咸阳市中心约五公里。这里曾经是西周姜太公垂钓的地方,村子因此而得名。 姜太公姓姜,名尚,又名牙,汉族,东海海滨(今安徽省临泉县)人。姜尚的祖先曾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省宛县)。所以太公又名吕尚。后来,吕姓逐渐衰落,吕尚家境穷困,一度在商都朝歌卖过牛肉,在孟津卖过酒。吕尚大半生怀才不遇,但他从未放弃,为施展才能而西行来到周地。传说,姜尚从河南住地出发,一路西行,走走停停,走到咸阳渭河南岸,在一个河湾处停歇下来,一住就是好多天,每天都要撑起鱼竿钓鱼。这里当然不是姜尚的目的地,不久,他便沿着渭河继续往西走,终于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山麓的兹泉边上安顿下来。这里据周的政治中心岐山已是近在咫尺,姜尚心里惦念着渭河北岸的那位周天子,一边钓鱼,一边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整日坐在岐山西南渭河的一条小河边钓鱼。一天,周文王借狩猎之机寻访贤才,在此与姜尚相遇,二人相谈十分投机。文王见姜尚谈吐不俗、见解精辟,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便请姜尚上车回宫,封为太师,尊称“太望公”,意即姜尚就是周先祖太公所盼望的辅佐子孙的圣人。“姜太公”的称号由此而来。姜尚精于兵法战术,辅佐周文王富国强兵,拜为国师。文王逝后,辅佐成王伐纣灭商,是八百年周朝的开国元勋,被成王尊称为“师尚父”。周朝建立后,封为齐国侯。 钓鱼台村就是姜太公到达兹泉之前曾经驻足停留并钓过鱼的地方。远在秦汉时代,钓鱼台位于皇帝狩猎和游览的上林苑之内。据《重修咸阳县志》(1986年版)所载“钓鱼台,在县西十里,《说苑》:周东海人士吕尚垂钓于此。旧有庙碑。”《说苑》为西汉刘项所撰,可见,早在西汉之前就有太公在此垂钓的传说。 民国时期,村西渭河岸上立有石碑,上面镌刻着“太公垂钓处”。石碑旁边有一座庙宇,村民称之为“龙王庙”。龙王庙里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的是龙王,两边的是周文王和姜太公。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宝鸡进入八百里秦川,一路向东,奔流不息。到了咸阳境内由西南向东北,又折向东,形成一个小小的河湾,钓鱼台村就坐落在河湾的南岸上。每到夏季,河水暴涨,泥汤一样的河水汹涌东流。河水中漂浮着从上游冲下来的杂草树木,还有被冲毁的农舍建筑材料……洪水过后,河水平缓而宁静,偶尔有打鱼船在河面上劳作。 令钓鱼台村民骄傲的是,不管渭河发多大的水,钓鱼台是从来没有被淹过的。据老人讲,有一次河里涨水,村南的一处河岸被冲开了一个口子,大水向东又向北,绕了一道弯从村东流入渭河。周围的曹家寨、安谷村都被淹,钓鱼台村安然无恙。于是,神话便传开了:钓鱼台有姜太公保佑啊!其实,这只不过是因为钓鱼台村地势较高而已。把免于灾害归功于姜太公,反映了人们对姜太公的敬仰,也是对太公垂钓的一种纪念。(咸阳日报 2013-07-23 任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