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背踞渭北高原,南濒西岳峻岭,东扼黄河天险,西锁京畿关隘,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作“天府”的地方,二十万年前就有勤劳智慧的早期智人“大荔人”刀耕火种,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 三千年地名更迭 远古时期,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古三门湖)。大禹治水,引黄河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水退地现,自此便展开了人类繁衍史和行政区划史的壮丽画卷。史载,大荔泱泱三千年,先后有过芮国、同阝国、大荔戎国、临晋县、西河郡、左冯翊、怀德县、冯翊郡、大荔县、华州、华阴县、南五泉县、武乡县(郡)、朝邑县、同州、冯翊县、河滨县、临沮县、河西县、同州府、平民县等不同层级建置称谓。 商周时期,大荔县东南部为芮国,西部属同阝国。郭沫若先生认为,古时所谓“国”等于部落的意思,芮国、同阝国实质是建置大小不等的民族部落。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灭同阝(国)据芮(国)建大荔戎国。周襄王十三年(前640),秦灭芮国。周贞定王八年(前461),秦灭大荔戎国,设临晋县(今朝邑地区)。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置西河郡。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废西河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右扶风掌治京师一带,临晋是左冯翊所辖二十四县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左冯翊由高陵迁治临晋,大荔县“三辅重镇”的美誉就来源于此。此间(起于西汉、至于东汉),设置怀德县(今大荔县南部地区)。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左冯翊为冯翊郡,管理白水以东、韩城以南、黄河以西、渭河以北地区。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复名临晋县,隶属冯翊郡。 北魏孝文帝北魏太和十年(486年)改临晋县为华阴县;太和十一年(487),废冯翊郡置华山郡,设华州治于李润堡(今大荔县许庄镇尧头村东),分华阴县地置南五泉县;孝明帝孝昌三年(527),改华阴县为武乡县,并置武乡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改南五泉县为朝邑县;恭帝元年(554),改华州为同州。同州辖二郡(武乡郡、澄城郡)八县(武乡、郃阳、夏阳、澄城、五泉、三门、宫城、朝邑)。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乡郡,同州辖武乡、郃阳、澄城、朝邑、下邽、莲勺、白水、蒲城八县;炀帝大业三年(607),设冯翊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朝邑东部设河滨县。武德六年(623),设沙苑监(今沙苑地区)。武德九年(626),划分冯翊县设临沮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河滨县并入朝邑县。天宝元年(742),改同州为冯翊郡。乾元元年(758),复名同州。上元元年(760),朝邑县改名河西县。大历五年(770),在朝邑旧址分设朝邑县。贞元元年(785),河西县并入朝邑县。宋初,同州辖冯翊、朝邑、夏阳、郃阳、白水、澄城、韩城七县及沙苑监。元至元六年(1269),废冯翊县。明代,改冯翊为同州,同州辖朝邑、郃阳、韩城、白水、澄城五县。清雍正三年(1725),升同州为直隶州,辖朝邑、郃阳、韩城、澄城四县;雍正十三年(1735),升同州为同州府,设大荔县,州府、县府同处一城。同州府辖八县(大荔、朝邑、郃阳、澄城、韩城、蒲城、白水、华阴)一州(华州)一厅(潼关厅)。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同州府;民国十八年(1929),在朝邑县东设平民县。1950年5月,平民县并入朝邑县;1958年12月,朝邑县并入大荔县。 大荔称谓起于晋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西晋武帝末年(290),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大荔县名自此开始。“大荔”一名的来历,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观点之一:因“大荔戎(族、国)”而形成的历史说 大荔戎,是先秦时期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匈奴的分支之一(或称西戎、犬戎)。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周幽王(前795—前771)贪婪腐败,不问政事,致使申侯联合犬戎各部围攻。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被杀,犬戎开始迁居于泾渭之间,关中之地尽为戎有。春秋末期,大荔戎族沿洛河而下进入大荔县境内,灭掉了同阝国,与芮国毗邻而居,筑王城(今朝邑老城遗址东),建立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处在晋、秦两大国之间,无论晋秦是和是战,都未危及大荔戎(族、国)在整个春秋时期3个世纪的存在,而且发展成为诸戎中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因大荔戎的历史最久远、生命最顽强、影响力最大,晋代故命名大荔。 观点之二:因“大荔氏、大荔戎氏”而形成的姓氏说 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秦国觉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国阻碍了自己对中原地区出兵,于是大举讨伐,尽取其地。大荔戎国被秦厉共公灭后,其民被分迁秦国各地,大荔戎族人皆取原族名为姓氏,称大荔氏或大荔戎氏。后来,简化文字为单姓大氏、达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经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交往,大荔戎族逐渐与华夏族(汉族先民)融合,演变融合为汉族,目前东府地区仍沿袭称呼父辈为“大”、“大大”的习俗。地名和姓氏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又是特定文化的象征,更是牵动乡情的称谓,故命名“大荔”以念故国。 观点之三:因“大荔文字结构”而形成的地域说 大荔县平川、沙洲与台塬相间,浩壤万顷,山水灵秀,渔湖镜天,遍地黄花,自古便是“皇家牧马地、河西米粮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大(象形文字为 ),天大、地大、人亦大,含广博、丰富之意。荔(象形文字为 ),上部为艸(草),下部为劦(三力,力大无比),有顽强生命力的意思。大荔,一方面契合了大荔县地域广阔、三河汇流、水草丰茂的地理概念,一方面暗合了大荔先民人脉久远、传承有序、生命不息、精神(实力、活力、魅力)长存的人文特征,故得名。 州府郡县皆有缘 大荔立国、设郡、建州、置府、布县历三千余年,大的地域名称近20个。这些名称的出处大致分为四类: 一、地理位置概念。如临晋、西河、河西、河滨、临沮、南五泉、华州、华阴县等。大荔县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山西简称晋,故名临晋;古籍称黄河为“河”,大荔处黄河西岸、滨河而居,西河、河西、河滨的称谓正当其所;黄、渭、洛三河在大荔境内交汇,洛河又称漆沮,临洛河设县名临沮;铁镰山之下,今双泉镇西北,自东向西一字排开五眼泉水,碧澄澈底,清亮如玉,羊饮泉水吃泉边草容易增肥,有“苦泉羊,洛水浆”之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在郃阳县南部设五泉县,因朝邑地区在五泉县南,故所置县名南五泉。华指西岳华山,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故有华州、华阴之称。 二、地貌特色概念。如同阝国、同州、冯翊、朝邑等。一说,大荔城南(今官池镇)九龙村有九龙泉(又名九龙池、鹅鸭池),史载“九穴同流,同州所繇得名也。”二说,“漆沮即从,沣水攸同,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州因以名”。即夏禹时期,得到治理的洛河、沣河流到大荔南部注入渭河,州也因此得名。这两种说法为同阝国、同州的来历作了很好的注解。冯,意为辅;翊,意为佐,冯翊二字完整地读解为辅佐。大荔位于西汉京师长安的东北,在左冯翊的方位起着辅佐的作用,冯翊绝不是浪得虚名。秦晋之间黄河滩河面宽阔,北起范家、南止朝邑,一条高约百米、横亘六十余里的台原叫朝(zhao)坂。邑,是城的别称。旭日东升,山以朝日光射,层崖岸烟万状,这片受朝阳普照的区域便谓之“朝邑”。 三、语出典籍概念。如芮国、怀德、平民等。《诗经·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芮,字面意思为草初生时柔柔的很有希望很有生命力的感觉;另一种认识为水湾,水边向内凹。本意都形容水草旺盛的意思,寓意生命旺盛。周文王手下有个卿士叫良夫。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了周朝,把良夫分封到芮(今大荔县)为伯,称为芮伯,芮伯的后代在周成王时建立了芮国,芮国是姬姓诸侯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余年。怀德,怀念恩德。《论语·里仁》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意取感怀汉王朝之德。《水经注》云:“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平民,本指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周书·吕刑》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 一方地域养育一种气质,一个环境塑造一种精神,一种历史传承一种传统。回首历史,大荔这块皇天后土辉煌璀璨;展望未来,富裕文明幸福新大荔前景无限美好。75万大荔人民作为承载县名文化的“活化石”,必将创造不息、奉献不止,以对家乡浓烈的热爱之情、超越的发展之智,把大荔建设成为和谐诚信、文明开放、充满活力、强烈吸引外部资源的新大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