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同盟举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西安新军一标三营管带张凤翔、司号长张云山等人在西安五味什字义聚楼密召各县同盟会员,磋商响应事宜。凤翔同盟会员杨荟桢应召参加。会议约定,宣统三年九月初一(10月22日),全陕各地同时起义。九月初七晚,杨荟桢、刘志联络当地哥老会太白巷人黄发、糜杆桥人杨凤德、三岔堡人陈德胜、小里村人赵大桂等,并通过他们各联络志同道合者,组织民众1000多人,举义攻城。县差役张三保、王有荣、李振海、鲁福林等在城内策应。初八黎明城破,清西凤协营参将王志英(王玉卯)率残部顽抗,兵败自杀于北城上。知府德佑、知县彭毓蒿(四川宜宾人)在县署西边桑园房被群众杀死。举义群众因愤恨官吏、洋人,遂焚烧府、县公署、教堂、学堂,历代公文卷案、洋版书,并诛杀少数恶吏和教民。从此结束了清廷在凤翔267年的统治。凡参加起义者,皆以白巾包头为标记,俗称“白头返正”。
凤翔起义成功后,杨荟桢等为控制局势,遂联合红帮秦凤山山主马秉乾(外号马老六,回族,宁夏人,在县署快班当差多年),共同研究设立凤翔“同志会”,为利用其帮会组织关系,推马为“同志会”领导人,秩序稍静。
因各县秩序纷乱,秦陇复汉军都督府分派在全省各校青年学生回县倡办民团,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省优级师范毕业生王肇基(字,丕卿)和千阳人高丹桂奉命回凤翔,与马家庄人李逢春、八旗屯人刘治州相商后,由王丕卿、高丹桂以奉张都督之命双骑入城,往见马秉乾,晓以革命形势和道理。马对王、高二人以省派大员相待,表示愿为效力。遂命秘书田润以“同志会”名义出安民告示,文曰:“省城来文,保教安民,告我同袍,万勿心惊。”地方秩序始静。
当时,清廷调毅军、甘军夹攻陕西,企图镇压辛亥革命的消息时有传闻。李振初、刘治州、王丕卿等为形势所迫,商定由刘治州星夜赴省,清军政府派兵援凤。王丕卿、周德润(字凤岗,凤翔西关人)在县办理民团防务。
接到刘治州请求,张凤翔即派副大统领万炳南率新编民军2500人来凤翔,并委赵乃普管理凤翔府事,胡树人(四川人)管理凤翔县事。万部刚驻凤翔,甘肃清军分道夹攻陕西的消息即至。凤翔军、政和地方几经磋商,将起义军编为五大营:中营,马秉乾为营长;东营,黄发为营长;西营,杨开甲为营长;南营,龚发荣为营长;北营,杨凤德为营长。各营300人左右,均受中营领导,统归万炳南节制。城内设民团总局。民团总局以李振初、刘治州为正、副局长,城防总局以陈同、刘治州为正、副局长。王丕卿、周德润、谷逢时(字生辰,河北屯人,中学生)等辅之。民团总局在城周按东西南北四乡设四个分团,平时维护地方秩序,战时协助革命军作战。城防总局在城内按东西南北划区段设四个小分局,又在四门设立四个总稽查,专责巡查四城防务。凤翔城层层设防,严阵以待。
九月十三日,甘肃清军分两路东下,北路升允攻乾州;南路固原提督张行志(蒲城人)和回军统领崔正午分两路夹攻凤翔。张行志带壮凯军由甘肃灵台南下,进驻凤翔城东北的水沟、太相寺,前锋直至北沙凹;崔正午带骁锐军,越陇县、千阳进驻凤翔城西柳林镇,前锋直指亭子头。共有骑兵16营,马步兵约12000人,两路以犄角之势直逼凤翔城。凤翔兵团、民军斗志高涨,士气旺盛,但兵力总计不足10营人,约8000之众。武器仅有旧式毛瑟枪和曼利卡枪300多支,余均为长矛、马刀之类。万炳南即急电西安省民军政府增派曹寅侯(临潼人)率新编敢死军1200余人来凤。十一月二十一日(1月9日),万炳南分三路攻击清军未克。次日,再次出击,曹寅侯敢死队持铡刀、大刀、长矛等,勇猛战斗,争先夺取清军枪械而归。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革命军乘清军不备,袭击清军崔正午于柳林镇,歼三四百人,缴获帐篷、旗帜、马匹、骆驼、武器等大量战利物资。崔负伤溃逃千、陇。凤翔军民与清军激战数月,于城西、城北战斗20余次,清军攻城20余次,均遭到沉重打击。虢王、彪角、郭店、南指挥、陈村等地由于地方民团的严密防守,清军未能接近一步。军民抗清一直坚守到辛亥革命的完全胜利。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