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街 汉水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安康则得舟楫之便,有“运不完的的兴安州,填不满的水码头”之说。山货云集,码头的形成,又使得高檐厚壁的板门小店,背城临水形成长可数里的河街。此河街又以安康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作三段:“水西门”以上为上河街;“小北门”以下为下河街;此两门之间则为中河街。街南依偎于城堤之下,宽处,青石条铺就的岔道如阶梯状,随坡就势在板门小店间大街套着小巷层层高将上去;街北紧临汉水,窄处,大木桩支撑起的吊角楼,凹凸交错多集中在中河街一带。后因汉水经年侵袭,至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此类吊角楼便销声匿迹了。 河街的店铺多为高檐瓦屋,亦杂有假檐两层的两坡水平房。朱红的廊檐柱头,墨黑的窗棂隔木,犹如《清明上河图》之古韵遗风。沿河西起“王公台”,东至“四王庙”,大小江舟泊岸卧波,每日多达两千余艘。致使家居上河街的张姓“竹木行”的木排或竹筏,不得不停靠在西堤以外的河岸。因为如此,又使得“玉生源”、“德丰祥”、“德新久”、“德新合”、“协顺成”、“协昌永”、“万有福”、“正新霖”、“聚合成”、“新有成”、“永远恒”、“诚意生”……数十家从事航运业的大大小小的商号,遍布城区内外。在上、下河街为航运业服务而专门制作“千担”(纤绳)的篾匠,及修船与造船的水木匠比比皆是。 每至夜晚,明月高悬,无数江舟灯火如星;江波闪烁曲折摇曳,宛若银蛇滑动,形成古兴安八景之汉水晴波、长滩渔火。常为文人墨客、吏仕贤达所吟唱。待夜里安康城四围的城门关闭后,河街便又成了“不夜城”。饭馆,蒸炖煎炒、油炸汤浇,喷香味美;酒馆,有陈酿酒,斟出来赛过琼浆;茶馆,有新春茶,捧到手香欺丹桂。跑堂声、唱曲声、说书声以及猜拳行令之声汇入夜市人流,一派繁荣景象。 在上河街“陈公台”的上游,旧有江西客民所建之会馆“万寿宫”。清同治六年(1867)会馆在其庙会上演了一出《破洪州》。洪州,江西南昌旧称。就那么巧,当年会馆就被洪水所圮毁,迁进老城后江西人就不许再在会馆演出此戏。故今人有讹传安康旧为洪州者说:若演了《破洪州》,汉江河就要涨大水。不过,那场洪水过后所留下的残垣断壁,在当时又成了乞丐们的栖身之所,据此又在安康城留下了一个歇后语:叫花子住的万寿宫——富大家虚。鲁氏续府志曾言:“庙圮于水,而大门之石工犹巍然独存。今之石工则叹为弗如也。”可惜,该牌坊式石门楼最终又毁于百年之后的1967年“武斗”中。 水西门原为一瓮城,瓮城外旧有祀奉着汉江水神的“四王庙”。道光元年(1821)夏六月,汉水淹没郡城为灾,水退城圮而庙岿然独存。郡人以神著有威,待复修时,请于当道,遂将此庙移建于瓮城之中,谓之“平浪宫”。每年六月初六,以船夫为首的凡依靠汉水讨生活的各行各业,会轮番承办感谢“平水明王杨四将军”,民间俗称为“谢将”的“六月会”。会期往往一办就是半个多月到二十来天,是城区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庙会。 大北门外的中河街一带,在主要依靠汉水舟楫以通往来的年代,这儿是一处大码头。康熙五年(1666)以前,自城区通往汉水边的交通通道,就只有这唯一的一处城门。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此码头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性质之重要。码头既然大,出货回货也就必然频繁,而有大量货物屯集于此,最要紧的就是防止火灾的发生。这一带的码头工人便在大、小北门间的河街之上建了一座“火星殿”,内奉“火星君”,为一方码头工人祭祀、集会之所。平日里他们竞渡之舟上的龙头与龙尾亦供奉于此间。可惜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给“破”掉了。 下河街东堤头外亦有“四王庙”。初在堤内,先后经乾隆三十五年(1770)和道光十二年(1832)两次洪水决堤,方改建于城外。具体位置在今汉滨航运公司处,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为“陕西省航海俱乐部”驻地。因其位居城东,故又被称为“东四王庙”。由于此东庙紧临下游大码头,便成了商家和船老板们在装货出航前,祈求“四王爷”保佑货物与舟船一路平安,继而进行祭祀的地方。民国七年(1918),军阀王安澜兵围安康旧城时,放火将此庙焚毁后,亦以西庙为集会之所。 1983年7月31日,汉水狂澜再次圮城。水后重建,政府将河街列为禁建(房)区,并拆除搬迁了整个上中下河街的房屋及住户,最终建成现在的“汉江公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