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石堤街 石堤街在西大街与大桥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以西,因街的西尽头有建自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今称西堤的古石堤而得名。“文革”中改称为“前进街”。《兴安州志·城池志·附街衢》载:“……出门为旧西关厢,亦名凤山街。尽处为旧郭门,亦名石堤门。”这里所出之“门”,应为“宁远门”,俗亦称“土西门”,“西关厢”当指土西门与西堤间;“石堤门”即今之“金川门”。由此可见,石堤街曾有旧名曰“凤山街”。凤山,在此当作何解?不得而知。这里仅对方志所称“尽处为旧郭门”而不言“西郭”却谓之“西关厢”,略作说明。 “新旧二城,东西两关”是人们言及安康城区的地理状况时的一句口头禅。其实,城有内外之别。《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兴安府志·公署关镇》:“(康熙)三十二年汉水暴涨圮城,修筑未竟。四十五年城复圮于水。四十六年奉旨动币改建于赵台山下。”即第二次“修筑新城移建焉”,并“移文庙、镇署及常平仓于城内。”乾隆四十八年兴安州升府,新城即为府城。同时将原州属之汉阴即名安康为府属首县迁至旧城,旧城遂为附郭。《府册》:“州升府为兴安府城,安康县附郭。”这样,原来的东、西两郭便改称为关。关,交也。通也。典出晋范望注汉扬雄《太玄径·玄测》:“升降相关,大贞乃通。”《后汉书·西羌传》:“通道玉关,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故州志谓其为“西关”而不言“西郭”。 此僻在城西一隅的西关,虽有城区中最早修建的“以御汉水之涨”的古石堤,但街北临汉水一方早先却没有堤防。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李士垣谓防西不防北非策也。遂于街北创基设板,自西堤以东至西门西北角的龙窝堤,修筑北堤以卫民。此北堤亦为城区诸堤中最后完工的一段。 昔日的石堤街有不知始建于何年的火官庙,《兴安州志·祠祀志》说:供奉着南方火德荧惑星君的火神庙,先是建在府城隍庙以东,因城内常常发生火灾,于是便在城西别建此新庙,俗称火官庙。火官,传说炎帝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礼·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汉郑玄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汉书·五行志》:“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故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孟夏之月,为该火官庙的致祭之期,盛德在火,帝曰:炎帝;星曰:荧惑;神曰:祝融。此时,逛庙上香者络绎不绝,尤以经营易燃商品者甚众。有些商贩借机赴会贩买商品,叫卖声、哟喝声此起彼优,甚为热闹。 自光绪中该火官庙添建乐楼后,再逢庙会,乡里必组织演唱名为娱神,实为娱人的大戏。平日里则接待南来北往跑江湖的戏班。乐楼上高悬的“一片丞平朗颂声”的匾额,系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长裘昶,为安康西关成立专门演唱汉调二黄戏的自乐社,并购置全套戏装在此乐楼挂衣演出之际所亲题。由于出入乐楼的路径在大庙东侧,故这条南北走向,由石堤街通向教场坝的巷子便谓之为火官庙巷。清嘉庆版《安康县志》所载:“将军石,在教场北。”即正在此巷的南尽头。 此巷子的东厢,有光绪二十年(1894)所建的清真西寺。由于该寺遵从自麦加朝觐归来的马万福(甘肃东乡族称马果园)所倡导的“革俗”而称为新教,即“伊合瓦力派”。该寺大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可惜在本文付梓之际,该门楼因建设需要被拆除殆尽。 石堤街除了有火官庙、清真寺外,涉及宗教方面还有外国的基督教。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传教士车步云受中华内地会派遣来安传教,即在此街创立福音堂。“民国十五年(1926)春三月初九,居民弗戒于火,延烧二百余家。”福音堂亦毁于这场火灾之中。第二年,内地会将火焚地基售与自汉口来安的信义长老会进行重建,其中造成有塔式楼房一幢三层,为“文革武斗”前安康西关的标志性建筑。 由于昔日的石堤街处于城外,加之旧时的安康城晚上要关城门,故其虽也店铺林立,但却没有富商巨贾,服务对象多为外埠客商和船工。除了“顺兴强”猪鬃加工厂、“王长发”伞铺、“礼义丰”点心铺、“龚正和”、“永泰诚”酱园等家庭作坊及“忠新魁”瓷器店;“尹胖子”、“恒心永”杂货铺子;“裕民”粮店;“德发公”、“曾万春”药铺;“九思药店”等小铺面和小药房外,其商业特色主要体现在旅馆业和饮食业。旅馆业规模大,主要有“吴泰新”、“金源长”、“同泰”、“翟家”等大栈房;饮食品种繁杂,多集中在火官庙以东。驰名的有“恒胜福”酒铺子、“高高楼”凉面、“马二爷”糊辣汤、“童秃子”锅贴、“马娃儿”饺子、“刘结子”蒸馍、“朱鸭头”卤肉、“马黑牙”蒸面等地方名贵小吃。 如今,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以校场口子为中心的石堤东街已被全部铲去,但做为街区名称,包括与之相依的翠花街便成为了一种历史遗存。但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街巷名称,也包括上述“字号”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记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