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白庙巷 白庙巷在西大街与培新街之间,原本叫白衣巷,因巷内有供奉着“白衣观音”的“白衣庵”而得名。“文革”改称“红星巷”。 白衣观音,菩萨名。梵名半弩啰缚悉宁(伴陀罗缚字尼)。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因此尊常著白衣,坐白莲中,故就其被服称白农,就其住处称白处。白者,表菩萨淳净之心。庵,小庙。多指尼姑所居。具体位置在今培新小学西侧临巷子处。今名白庙巷则更富有戏剧性。 清代的中后期,丝织业在安康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内从事此行业的家户亦不少,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按行帮划分属于丝织业中的本地帮;也有旅居安康的河南籍的怀(庆)帮人(今河南泌阳)。这些从业者都是一机多用,一专多能,每张机既能缫丝又能织丝,且稍加改装便可以织出多种成品。他们除了自织自染自销外,也选择联手适销。盈利并有了资本后,就合伙在城外置坝地八亩用以出佃,在此巷内的西侧又置得四亩地作为加工操作的打线厂。再后来他们又有了余资,便在打线厂一隅建庙三楹,内奉伏羲、神农、轩辕之位,曰“三皇庙”。作为行业祭祀之处。后亦形成一东西向的小巷。 某年春节,有河南怀(庆)帮工人将书有“中州会馆”的一对红灯笼,悬于庙檐之下的门两侧,本地帮起而反对遂发生纠纷,经调解两帮分会。本地帮人多出资亦多,分得城内外全部土地,怀(庆)帮人少资金份额亦少,仅落下此三楹庙产。双方在生意场上的合作也就随之解体。 散火后的本地丝织业主们,生意上拒绝与怀帮的往来,祭祀则在陕西会馆内“翠光遗台”旧址另建偏殿供三皇位,岁时报赛。 由于三皇庙的产生过程有悖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故又被民间称之为三皇会“白庙”。白,不付代借地取用。空无所有亦曰白。由此,白衣巷内又多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白庙巷。民国年间,因地方士绅宋云石任会长,曹凤洲任副会长的慈善会设于此巷内,故白庙巷又被改称为慈善巷。如今,白庙,白衣庵,慈善会均已作古,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也分辨不清白庙与白衣庵的文化内涵,于是将白衣巷与白庙巷两个巷子混为一谈,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