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南街 自古楼西与五星街的交汇处再向北行,至“大什字”间即为大南街。其所以被谓之为大南街,则完全是相对于大北街而来的。 旧时的大南街远不及今日这么宽阔,别看它与大北街这个昔日的商贸中心仅隔着一个十字路口,从做生意的方面讲,地段相差一步,其结果就大不一样。因而历史上的大南街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条最适宜于居住的最佳地段,因而一街两行多为低檐矮屋式的民宅。(当然,1983年遭遇到的洪水袭击,那是天灾;1968年遭遇到的那场大火焚烧,那是人祸。)但就这么一条极普通的街道,兴许还曾是早朝的“学堂”所在地,要不然《兴安州志》怎会在《附街衢》中载其名为“育贤街”。 育,培养。《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孟子·告子》下亦言:“(齐桓公)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贤,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育贤,培养有德行的人。鲁长卿《重续兴安府志》言:“学校者,人材之所从也。”故此言说学校当在此街之中,应该不是牵强附会。 鲁氏又言:“元明以来,文庙与学校合并,不入祀庙,而归学校。盖以立学教士,非特师表万世能如孔子者为师。不学孔学而教,亦非教也。故合而一之,以明其师道之尊也。”《兴安州志》载:“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即今之古楼西街无疑。又载:“儒学在文庙西。”并言该儒学曾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辟道南出崇道街”。这里所言之“辟道”,应该就是今天的南北走向的当铺巷。因为自当铺巷中段至古楼街正是黉学巷,故最初的儒学当在当铺巷与大南街间。从《州志·学校志》中可以读到:文庙和儒学自元代建成以后,又先后经历了明永乐十四年(1416)、成化八年(1472)、万历十一年(1583)计三次汉水泛溢,至“明末儒学尽毁”。直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志时,“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五十步,南北九十步,今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廛,古指一户人家所居住的房地。居廛,谓市内百姓之居。这段记载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校园之地被包括“育贤街”在内的百姓,当做宅基地盖房居住了。 当然,上述“探索与发现”仅为一家之言,并不强求读者诸君同意。但金州文庙和儒学以及老城黉学巷,是有别于兴安文庙和儒学以及新城黉学巷的却是事实。而且老城文庙和儒学的范围在今古楼街以西,大南街以东,黉学巷以南,古楼西街以北一带则是可以肯定的。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