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鼓楼街 鼓楼街本名古楼街。鼓楼,清人顾张思在《土风录》四《鼓楼》中说:“北齐交州(今广西苍梧)剌史李崇,以地多盗,乃村置一鼓,盗发处击鼓为警,四面诸村同时击鼓相应。以后各州相次推行。其建于城隅上者,亦为报时之用。鼓楼街,在“小什字”以南至现在的“清雅斋”饭店间,相传在今鼓楼东、西街与之交汇处,有“一脚踏四门”的“鼓楼”故得有此街名。而《兴安州志》卷二《学校志》却是这么记载的:“文昌阁,在文庙东。下为崇台,街衢四达,上建高阁,下肖文昌像,南面为兴起斯文坊。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州姚凤翔建。守道李天麟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毁于火,止存台基,今州人呼为鼓楼是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总镇程福亮捐资重修,工未竣,而会程公以致仕去。”由此可见此处并无“鼓楼”,故人们向来皆以“古楼”谓之,如称“古楼小学”、“古楼街”。现作“鼓楼街”,则是最近几年“挖掘”出来的。 其实,此街本名“安康街”。明人鲁得之《安康桥碑记》作“安康路”。因街的最南端有城门曰“安康门”,故有此街名。“安康门”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安康”为当时的“金州”的古郡县名。今人多谓“安康古称金州”,实在是一场大误会,因为安康要比金州至少早274年。“安康”二字作为吉祥的地名而言,它不仅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而且还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并且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历史积淀之厚重,文化内涵之丰富,决非一句简单的“含有‘安宁康泰’之意”所能概括得了的解释。故清陕西巡抚毕沅《兴安升府奏疏》言:“查兴安系古安康郡地,应请即名为安康县。” 三国末,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魏诏诸军大举伐蜀,遣征西将军邓艾督大军三万余威逼益州(成都),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两年后,即公元265年,曹魏大将军晋公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主曹奂自称武帝,改国号为晋,都洛阳,更年号为泰始。至吴末帝孙皓天纪三年(279),晋武帝司马炎决意伐吴以完成统一大业,遂诏益州刺史王濬修舟舰。次年,王濬自江夏(武昌)以舟师顺流直入建业(今南京),纳孙皓降晋。自此结束了“昔自汉末,四海分崩,三国鼎力”的分裂局面。面对山河一统,西晋王朝认为:“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也就是说应裁减军队,把兵器都收藏起来,并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凡州十九”、“分巴、汉之地为梁”,让百姓修养生息。并重新更元,改年号为“太康”以示庆贺。太,极大。古通“泰”。同时为安置巴、汉一带流民,将曹魏时分汉中另立魏兴郡而隶属之安阳,亦更名为安康。泰康,一国之年号;安康,一县之称谓。一经联系,国泰(康)民安(康)之寓义油然而生。 昔日的“古楼街”宽阔之状与“小北街”一般,其间亦有栈房、染房,漆匠、旋匠等五行八作,却无“小北街”繁荣的商业气息。街中居民多以打铁为生,仅范氏家族所开的“范家铁铺”就有好几处,散落了半条街。街中“王铎”的“回锅牛肉”和“羊肉饼”,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名贵小吃。“工未竣”的文昌阁(古楼)崇台上大树参天,枝繁叶茂。每至傍晚,数百老鹰栖其上,乃城中一大景观也。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