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龙窝街 大北街的北端有个十字路口,向东为前篇所述的纱帽石(街),民间亦称此街区为“纱帽石口”。向西即为本节所要讲述的龙窝街。 今龙窝街是由“回龙观”、“龙窝坑子”和“庙台子”三个街区组成的,真正的“龙窝”并不在此龙窝街,而是在今天的水西门以西至汉江大桥南岸桥头以东。《兴安州志》卷二《堤堰志》载:“龙窝堤在城西北”指的就是此区域。而且《兴安府志》讲述郭尚灶“卖酒翠光台下”,有吕道人将一药丸“投龙窝水中即成酒”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带。对此,鲁长卿版的《重续兴安府志》在记述城中的会馆时也有印证:“陕西馆在城内康阜街”(今西大街),“相传庙为翠光台故址,后有殿三楹,祀吕祖,则为卖酒家所奉祀以为集会之所。”那么,“龙窝”何以由彼而落户于此呢?这是由于此街的中心地段地势低凹,故民间称其为“龙窝坑子”。沧海桑田,后人也就难以明白“窝”与“坑”的原始意义,于是便将此处的“坑”省去,留下彼处的“窝”,继而再附会想象一番,“龙窝”便在此落户了。 其实,此街的西段原本叫“关庙巷”,清嘉庆版《安康县志》卷三在记述“北之西临川门”时就有“旧在关庙巷”之说,而此街的东入口地段,在新中国之初还在叫“太平街”。因为此街与纱帽石一般并不宽阔,既无大商巨贾,又无小贩摊点,一街两行皆为单层的瓦屋面和茅草顶混杂的平房。居于此间的住户多以制造烟花爆竹为业,祈求太平是人们的夙愿。 在街道西边尽头向北拐弯处的山墙上,嵌有长约二尺余、宽约一尺余的青石一面,上刻着“古回龙观”四个大字(毁于1968年“武斗”),因此上“回龙观”也就成了这一带的街区名称。再向北拐即为“旧关庙巷”,内中有一专门制作牛、羊皮鼓的“鼓铺”,故这段南北向长约数十步的短街,旧时又曾被称为“鼓铺巷”。 这条街的中段正对兴家仓处是“四川会馆”,名曰“川主庙”“龙窝坑子”指的就是这一带街区;与北马道交汇处是“观音庵”,民间称这段街区为“庙台子”。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是会馆的庙会日;二月、六月、九月的十八、十九、二十日三天是观音庵的会期。这就使得看似偏僻的街道,也有它热闹的时候。不仅如此,安康文化、体育史上有几个第一,也产生于这条街上。 民国十七年(1928),安康来了一个演秦腔的戏班子叫“公怡社”,这也是秦腔首次登上安康的戏剧舞台,演出地点即在今天的食品厂西边大门一带; 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安康有了正式的京戏园子叫“正乐戏园”,地点即在今天的龙窝街与北马道的“丁”字路口正对观音庵处。 在体育方面,旧中央银行的宿舍曾在此街,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食品厂东半部分,后院有一篮球场。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旧安康县的首次蓝球赛即在此球场举行。而且冠军是由中国和中央银行组成的“中中联队”夺得的。 另外,也正是抗战时期,在“正乐戏园”与银行宿舍之间还开了一家餐馆叫“座上春”,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许多或结婚,或祝寿,或任职酬谢的酒晏都在这里举行。改革开放之初享誉城区的“健康餐厅”中的许多厨师均是昔日“座上春”掌厨的大师傅。 这条街道也有痛苦的记忆。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的某炮铺不慎失火;另一次是二十九年(1940)的日本轰炸所引起的火灾。两次大火两次将此街化为灰烬。由此可见,祈求太平永远是人们的愿望。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