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大传说的神话爱情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久传不衰。记得儿时,盛夏月夜在麦场间纳凉之际,小孩子在一起戏闹奔跑,稍大点的懂事的和长辈们一起席地围坐,听长者讲;自己所闻所见的轶闻趣事,真可谓,讲者津津道来,听者专心入迷。每当七月七日临近时,祖父们就给大家讲那;“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并指向星空“织女星”、“天河”、“牵牛星”的位置,大家一起仰望。我们的祖母们也个个都怀着喜悦之情,禁不住的唱起自家童年时代的歌谣;“王母娘娘云中坐,手持金簪划天河。牛郎织女河边站,盼望七夕喜鹊多。”,“月亮爷高呀高,骑白马挎大刀。天河岸边照鹊桥,牛郎织女快点跑”等等。他们又告诉我等;“牛郎和织女”就在斗门镇的“石婆庙”和“石爷庙”中。每年七月七日,西安城内外的善男信女和青年男女,都会到庙里,祈求平安,场面异常热闹。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讲故事的尊长们,大多数已难见旧影,每每追忆起当年的场景,令人思绪万千,快乐与思念之情难以名其状。
牛郎、织女石像在汉时昆明池畔,东西相望,历经风雨两千多年,至今犹在,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多变的岁月沧桑。汉昆明池故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以东部分地区,其遗址范围包括今长安区斗门镇东南的常家庄、孟白村、万村、石匣村、马营村等周围约二十公里。关于“斗门镇”一名的来源,据《西安通览》所载,斗门镇的来历是;该地处在昆明池与沣水相通的调节斗渠闸口处以此得名,故称斗门镇。 宋《长安志》和清《西安府志》、《读史方域纪要》等载;昆明池在府城(今西安)西南三十里。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载:汉武帝时,西南昆明国(今云南昆明一带)不朝于汉,且阻止周围越西(今属四川省越西县境内)国等其他小国向汉进贡。汉武帝为征讨昆明国,故凿昆明池,以训练水师。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减陇西、北地、上郡三地戍卒之半,并发谪使在周朝灵沼的故址上穿池。因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故名为昆明池。 昆明池周围二十公里,在池四周又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馆,亭台楼阁,寺观庙宇。池中粼粼碧波,烟波浩渺,水光接天,龙舟悠游,画舸争流,鱼游鹤翔,莲花逐浪,岸上宫、观、馆环池林立,成为皇家禁苑,帝王将相,娱乐宴游的风景区。据汉时的《三辅黄图》所载;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旧事》记载;“昆明池地三百二十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矣。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三辅故事》又载;“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关辅古语》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在昆明池周围分别建有;白杨观,豫章观,昆明观(台),镐京观,细柳观,宣曲宫等。由此可见昆明池是当时都城长安(今西安市)西南一个集城市供、排水,接济漕运,风景游览,鱼类养殖和练习水军,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后来在汉昭帝时,战事稍稀,昆明池主要作为游宴和鱼类养殖,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西京杂记》载;“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明夷,教习水战,因而于上游戏养鱼,鱼给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市卖之,池周回四十里”。《西京赋》有云;“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鱣鲤鱮鲖,鲔鲵鳀鲨,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足见当时昆明池中所产鱼类之多。 牛郎织女石像,在昆明池上东西相望,汉时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分别记述;“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和“昆明灵沼,黑水玄止。牵牛立其右,织女立其左。周以金堤,树以柳杞”。后汉建武二年(公元27年),赤眉军大掠故都长安,引军而西遁。光武帝遣邓禹至长安,驻军于昆明池,谒祠高庙,大飨士卒。汉代后,昆明池并未废弃,并多次修浚。 晋时,潘岳西至长安看到故都遗迹,亲临昆明池,写下有名的《西征赋》,其中有;“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星,列牛女以双峙。”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曾下令修浚昆明池。《西京杂记》、《水经注》、《三秦记》等书多有记载。由晋至隋昆明池一直碧波绿水,景色宜人,南北朝时,庾信的《和炅灵法师游昆明池》及《春日昆明池》两诗和江总的《秋日游昆明池》诗及隋时,虞世基、言行恭、薛道衡等人的诗文中可知,昆明池一直是一处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的娱乐游宴之处。 唐王朝建都长安后,昆明池的功用又一次得到利用。唐武德九(627)年,唐高祖李渊临幸昆明池,以观水军练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五(631)年正月癸酉,猎于昆明池,四夷君长咸从,宴高昌王文泰及群臣。丙子而还(《资治通鉴》)。唐太宗并题有《冬日临昆明池》诗一首;“石鲸分玉溜,劫灰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冬有花。寒野疑朝雾,霜天散西霞。欢情犹未报,落景蘧西斜”。可知唐太宗多次游宴昆明池。 《括地志》及《读史方域纪要》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浚修昆明池,扩大原昆明池范围,将丰、镐二水尽皆堰入,无复流派。使昆明池深六寻,袤十里。唐德宗贞元十三(797)年,京兆尹韩皋奉诏,又一次浚修昆明池,追汉制,引交河及丰水合流于池。又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大堰以汇众流。唐文宗太和九(835)年,皇帝又令再次浚修昆明池。 唐代,昆明池经过几次的浚修,更是湖光绿树连天,洲渚莲叶环绕,水色碧蓝鉴人,楼船小舟相映,帝王将相游宴娱乐,文人雅士泛舟题咏,黎民百姓观赏的长安城南风景区。风景如画的昆明池引得汉、唐以来历代文人的吟咏不绝,从唐代诗人宋之问、沈诠期、李乂三人的《昆明池侍宴应制》诗及杜甫《秋兴八首》、白居易《昆明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坊---访吕逸人不遇》、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贾岛《昆明池泛舟》、苏颋《昆明池宴坐答王兵部王旬三韵见示》、朱庆余《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范灯《忆长安》、李白药《和许侍郎游昆明池》、胡曾《咏史诗·昆明池》、储光羲《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童翰卿《昆明池织女石》、韩偓《乱后春日经野塘》等诗作可知,昆明池作为长安城南游乐饮宴胜地,给人们带来水乡的乐趣,也可看到昆明池的沧海桑田变化史,同时也是昆明池盛衰的史实记录。 昆明池在唐太和年间修浚之后,由于唐王朝走向衰落,战乱的影响,昆明池逐渐石闼堰废而见涸矣。自宋以后,不加浚治,遂湮为民田(宋《长安志》)。至此从汉武帝元狩三(前120)年到唐文宗太和九(835)年,使用了长达九百五十多年的昆明池,水枯见废,而湮为民田。牵牛、织女、石鲸(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内)三件巨型汉时石雕历经风雨沧桑之苦,饱受战乱烽烟之扰,至今犹存,令人感慨不已。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