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 名 康熙《紫阳县新志·建置沿革志》载:“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故名。”查紫阳真人,名张伯端, 北宋进士,字平叔,天台(今浙江)人,少业进士,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亡之术。后坐累充军岭南。1064~1069年中,随成都知府陆诜自桂林转成都。据其《悟真篇自序》,熙宁二年(1069)于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乃改名用成(诚),号“紫阳”。熙宁八年(1075)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合一”思想。道教奉为南宗或紫阳派的祖师,称“紫阳真人”。据《续文献通考》载:“张用诚,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台州人。尝入成都,遇刘海蟾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著《悟真篇》81首授扶风马默, 曰:‘平生所说,尽在是矣。’”《郡县释名》载:“正德壬申立紫阳堡,癸酉升县,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人所居,县名本此。”康熙《紫阳县新志·人物志》则记为:“张平叔,讳伯端,号紫阳真人,山西洪洞县人。宋元丰间师事青城,仙翁默授真诠,至紫阳瓮儿山石洞面壁数年,飞升去。”经核实,张平叔并非山西人,原籍确系天台。但康熙《浙江通志·仙释》和康熙《临海县志 ·人物志》关于张平叔的生平与前述文献多有牴牾:“张用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朴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乃鱼烂虫出。平叔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刀笔随砉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先是,郡城有盐颠,每食盐数十斛,平叔奉之最谨。临别嘱曰:‘若遇难,但呼祖师三声即解汝厄。’后械三百,步溪,天炎浴溪中,遂仙去。至淳熙中,其家早起,忽有一道人进门坐中堂,叩其家事历历。随出门去,人以平叔归云。”“国朝雍正十一年敕封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二)重要村镇名(按音序排列) 鞍子沟 自然镇,系燎原乡政府驻地,因地势形似马鞍而得名;镇南有瀑布亦名马鞍桥。又因清嘉庆年间修建龙王庙,名庵子沟。 芭蕉口 自然镇,系芭蕉乡政府驻地,因地处芭蕉沟口得名。 斑鸠关 自然镇,系斑鸠乡政府驻地,因镇南八道河边有小峰,顶似斑鸠——因称石斑鸠而得名;清代曾设关,以扼入川小道。 白马石 自然村,系金川乡政府驻地,因村南汉江边有白石似马卧芦苇中而得名。为南北朝时宁都县遗址,多出土文物,村西为沙坪河入汉江口,疑即《水经注》载松溪口。 曹家坝 自然村,位于任河口附近,因姓氏得名。地势为任河一级阶地,开阔向阳,有汉代砖瓦窑和南北朝村镇遗址。现为县城附近蔬菜主产地。 大坝塘 自然村,系大坝乡政府驻地,因系任河一级阶地,地势较开阔而得名;清代曾置塘汛。现查明系南北朝村落遗址。 洞 河 自然镇,原系洞河区公所、三台乡政府驻地,因位处洞河、汝河口得名;又名洞汝河口。因安康水库淹没,全镇迁往江北三台山,镇名亦改为三台;且为建置镇。其地因山势由江边至山顶依次有三层阶地而得名。 二州垭 自然村,系麻柳乡辖地,明代因地处陕西金州(今安康地区)和四川达州(今达县地区)交界处而得名。清时有重要战略意义,嘉庆初曾置主簿署。 高 桥 自然村,系高桥区公所、高桥乡政府驻地,因清代跨东、西权河修建两座木凉桥而得名,故清时亦名凉桥。 高 滩 自然镇,系高滩区公所、高滩乡政府驻地,因镇东任河中有高、矮2险滩得名。北距镇区2公里的火车站亦以高滩为名(地名本为辛滩);镇区内的火车乘降所则名矮滩。 桂花庄 自然村,和平乡辖,因村内大桂花树得名。为本县名茶产地。 汉王城 自然镇,系汉城区公所、汉城乡政府驻地,因汉初高祖刘邦屯兵筑城而得名;一说因南北朝时置汉阳县取谐音而得名。多出土汉代遗物。 蒿坪河 自然镇,系蒿坪区公所、蒿堰镇政府驻地。清嘉庆时置太平堡,后改市集,因濒临蒿坪河而得名;现为建置镇,更名蒿堰,取蒿坪、堰沟2河为名。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