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前770—前476)属晋,筑有阴晋邑,今西岳庙东北1华里处,是晋国河西边疆城堡。战国(前475—前221)初,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属魏,为秦魏接壤县。秦惠文王五年(前333)魏国献阴晋于秦,次年更名为宁秦县。西汉高祖八年(前199)更名华阴县。历经两汉、魏晋均沿用其名。县城在阴晋城旧址,邑城原依孟塬塬势而筑,背靠高原,面向平川,呈椭圆形,南北长、东西窄,城门在西城墙北端,北扼函谷大道,南控太华山麓,形势险峻。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阴晋城迁废,于罗敷河西设敷西县,城廓遗址已无可考,约位于今敷水镇,距今县城12.5公里。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县境东部增设定城县,与敷西县并列,定城县城廓约在今硙峪乡沙渠河(白龙涧)以东,老西潼公路以南,依塬而建,西魏初撤销,历时仅20余年。明代设定城驿于原址。隋炀帝大业五年(609)撤销敷西县制,重设华阴县,城址始设于今华阴县城处,沿用至今。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