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骊山老母(合传) 女娲:传说为母系氏族时期活动在骊山一带的女英雄,是对人类是有着很大贡献的。相传她的母亲是华胥氏,华胥氏是华胥国人(《黄帝本纪(注)》),可能就是华胥国的领袖。据《列子》记载:“其国无师长,其民无嗜欲,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顺向,故无利害。”照此看来实际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大体活动在骊山一带的广阔地区。至今骊山顶峰西侧有华胥坪、华胥渚、华胥沟等遗迹,说明了她的存在。据传,华胥氏由于在雷泽“履大人迹而有娠”,于成纪生下了伏羲,以后又生下了女娲(《春秋世谱》)。女娲为风姓,曾正姓氏、管理天下的婚姻,人称其为神媒(《风俗通》)。当时,由于共工氏作乱,天下遭受了特大的灾害。据《淮南子》记载: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帝位,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共工失败,他一怒之下,碰倒不周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绝,天西北角倾塌,地东南部下陷,洪水浸淹,到处成为湖泽。此时,女娲在骊山兴起,于骊山石瓮谷上方,炼五色石补好了苍天,杀了大鳌,用它的腿做成四根柱子把天撑稳,又用炉灰填平了地东南的下陷部分,消除了水患,拯救天下人民。可是这次劫难非常之大,人烟已是十分稀少,几乎只剩下她兄妹二人。女娲为了人类的繁衍,乃于其兄伏羲相议结为夫妻,但又自觉羞耻。适骊山顶有一合石碨,他俩便以此向天祷告:“若将此碨两扇分别推下山谷,天若叫我兄妹为夫妻,石碨当合,不许,则散。”祝罢,他俩各把一扇石碨推到山谷下,结果石碨合在一起。于是女娲就与伏羲结为夫妻,这才使人类繁衍起来。这种传说,正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血缘婚姻状况。骊山上至今尚存石婆父圣碨遗迹,有谷名曰碨子谷。由此,人们对女娲非常崇敬,认为她是人祖,修庙奉祀。骊山顶有古代留下的“人祖庙”(后叫仁宗庙),内面祀奉着女娲、伏羲像。骊山北还有女娲谷,风王谷,修风王庙祀奉女娲。骊山一带,人们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相传为女娲生日)过“补天补地节”,家家户户都做饼吃,这叫“补天饼”。吃前先把饼给房顶丢上一张,以纪念女娲炼石补天的功劳。1973年,在距骊山脚下二里多的姜寨村,发掘了新石器时期的“姜寨遗址”。从这个遗址所发掘出的遗迹和文物来看,说明在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确曾有原始母系氏族的人们活动在这一代。 骊山老母:在骊山的第二峰上,自古就有一个“老母殿”,内面供奉着“骊山老母”。这骊山老母很可能是女娲氏的后裔骊山氏——林氏国以后的一个女酋长,约在殷周之间。在《论语》上记载着:周武王说他有“治乱”功臣十人,孔子说:“其中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清代学者俞樾曾考证:孔子不把她当做功臣的那个妇人,就是帮助武王灭掉商朝,统一中国的骊山老母。俞樾认为:“骊山老母,实有其人,非乌有也。”由于她有特殊功劳,所以后来人们为其修庙祀奉,尊称其为“老母”,因其在骊山,故称“骊山老母”。如今古老的“老母殿”已经过整修,骊山老母仍受人尊重,每年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日在山上过老母古会,朝山拜“老母”。 关于骊山老母,以后又被神化了,传说的故事也就多起来。如骊山老母指授予唐少室书生李荃《阴符经秘要》并点化其成仙的故事;到宋代,郑所南说,唐李白青年时遇见的把铁杵要磨成绣花针的老妇,就是骊山老母,……代代相传。女娲与骊山老母的传说,相沿而来都是女性,而且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传说的过程中就不免融化和渗透,于是也有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她俩本是一个人的说法。女娲、骊山老母的传说,从历史的有关记载和考古遗迹文物出土的验证,剥掉其神话迷信的外壳,其实可以说,骊山一带嘧潼地区,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先民活动生息的足迹,出现象这样的传说人物,确非凭空虚构,而是有一定人类发展历史的根据。 在我国历史上,往往对于某些对人民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人民为了纪念他们,不但追述其功勋,有时更加以美化、夸张,形成神话,加以传播,这是常见的事。女娲、骊山老母,也当属于这一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