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家总兵陵园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宜川县平乐里红露村(今延长县安河乡杨家村)住有一家姓杨的人家,生了两个儿子,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兄弟二人年幼无知,靠村里人周济过活。他俩生活无着落,成长无教养,任性撒野,特别顽皮。有时竟爬到树上拉屎撒尿,沾污行人,或者盖住别家烟囱,拔掉田里禾苗,骂老欺幼,戏弄他人,无恶不作,他们人虽不大,危害却不小。折腾的村里人昼夜不宁,人们厌恶地称他俩是“害人虫”、“作孽鬼”。 有一年大旱,人们好不容易种出禾苗,杨家兄弟趁人们在家歇晌,跑到地里去拔人家的禾苗。庄户人心痛如绞,全村人决心除掉这两个“害人虫”。大家手持棍棒,从四面八方赶来,要严厉惩罚拔苗的恶人。弟兄俩一看势头不妙,拔腿就跑,村里人死追不放,追到数丈高的崖畔边,弟兄俩出于无奈,一人骑了一根高粱秆,从崖顶跳下。村里人却见沟掌里奔出两只老虎,一黑一白,直向弟兄俩跳崖的地方扑去。村里人说,这两个“害人虫”即使摔不死,也必定被老虎咬死。于是,都高高兴兴地回村里去了。 其实,兄弟二人从崖上跳下来后,既没有摔死,也没有被老虎咬死。他俩逃到沟底,不见一点伤痕,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他们活动活动腿脚,顺着沟渠走了出去,走庄赶镇,漂泊无定,白天沿门乞讨,夜晚露宿村头,过着流浪生活。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他们流落到苏州城外。天近黄昏,待要进城,忽被守兵挡住。当晚只得睡在城外。夜里,苏州知府做了一梦。梦见城外卧着两只猛虎,不知是凶是吉。次日大早,找来守兵询问。守兵说有两个讨饭的孩子在城门外过夜,知府令其带来查问。兄弟俩来到大堂,知府细心察看,见他俩虽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五官端正,目光炯炯,天庭饱满,体格健壮,举止不凡。又详细盘问了他俩的姓名、年龄、家境、住址,何故流落到此等等情况。兄弟俩将自己的身世、经历一一照实说了。知府怜悯,派人为他们洗澡更衣,设宴款待。吃饭时,知府问他俩是否愿意读书,兄弟俩一听,满心情愿,便双膝跪地,叩头谢恩。从此,他们在苏州发愤读书,习文练武。当他们长到十六七岁时,便精通经书,刀斧弓马样样娴熟,等待大比,赴京应考。 适逢朝廷降旨:“西南边陲,匪起作乱。令苏州知府急速出征平叛。”知府怎敢怠慢,忙召集兵马,备足粮草,准备出征。唯无人可负重任,知府发愁作难,杨家兄弟知此情况,请求随军出战。知府疑虑,提出演武校点,并将府上两匹无人敢骑的烈马,交给他俩,测试他们的本领。兄弟俩来到校场,老大牵白马,老二牵黑马。一眨眼,翻身上马,使出浑身本事,果真人添精神,马助人威,刀熟枪精,百发百中。知府看罢,心中大快,答应他们随军参战。平叛中,他俩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军威大振,蜚声边关。班师回朝,论功赐赏,册封将军,后又晋升为湖广总兵。村名也因此称为杨家村。 按照明代封荫的规定,上荣祖父,下荫孙子。杨家兄弟官居总兵,便携带金银祭典祖宗。途经宜川时,弟弟对哥哥说:“回村后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以报被逼跳崖之仇。”老大苦苦劝说无效,争执起来,动了干戈,误伤了弟弟。老二葬身宜川。老大回乡后,由村人和随从修筑陵园,费时3年,才告竣工,这才将弟弟移葬过来。 陵园占地5亩。左右有牌楼,四周种松柏,陵前干戈、元戎、车马、旗鼓、守卫、石鹅、牛羊等祭品排列成行。师中貔虎,冢上麒麟,辅以恨山,光耀豪气。四周筑墙,南有大门。近看森严,远眺威武。 后因年久失修,唯有松柏苍翠,牌楼残存。 (吴明斋搜集整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