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喝面汤”是对佳县人的雅谑。佳县人喝面汤,应该说是钞启达凭借一腔热血和令人叹服的武功堂堂正正地争来的。 钞启达,佳县佳芦镇大会坪村人,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兄弟三人,他为老三,人称钞三爷。他有侠气,喜交游,勇武有力,而又肯打抱不平,遂闻名于陕北葭州和内蒙古包头一带。 青年钞启达,已慨然有志,极慕武功。某年,家中打点资金,令其到包头买盐,运回本地出卖。他竟挟资远游,私自跑到河南少林寺,投师研习少林武功。经过几年的刻苦磨炼,武功初就,他欣然返家。其父家本小康,筹资不易,恨其挟资游荡,竟欲置之于死。某日,钞启达在村口的神楼下面酣然入睡。其父趁其沉睡,顺便在路边抱了一块石块,登上神楼,狠了狠心,对准他的这个小儿子的头部猛地砸了下去。其父料他必死无疑,岂料他只摸了摸头皮,又沉沉睡去了。其父在惊诧之余,叹了口气,说:罢了,这小子也许真学了些功夫哩。从此父亲再不怎么管他,他也就更旷达、放胆了。 艺高人胆大。钞启达渐渐地凭借武功,闯荡江湖,甚至混迹于赌场。有一回,在府谷耍赌。打牌中,忽想抽烟,摸摸口袋,又不带火,便令身边的一个壮汉子为他取火。那汉子也非等闲,正想炫耀。见钞启达裤腿上卷,两腿裸露,也便只手从炉火中抓了一块烧得通红的煤块直放在钞启达的大腿面上。钞启达当然深知其意,只作不觉,竟只顾玩牌。直待火灭,方才转面怒斥:“怎么活人点来个死火?”那汉子知他了得,只得暗服。 有一次,钞启达正在包头大街闲步,忽见一匹惊马狂奔而来。两边行人惊呼急避,钞启达却悠然蹲下,烟袋尚不离咀。待惊马奔至,他跃起一拳,击个正着,马即颓然倒地。围观的人众,惊得目瞪口呆。 钞启达虽然放荡不羁,但也颇具侠义肝胆,憎恶恃强凌弱,专肯抱打不平,惩治歹徒恶棍。包头街上的一伙歹徒,对钞启达既畏且恨,屡想借机报复。有一次,他们纠集多人,公开寻衅,逼钞启达动手。钞启达冷眼扫视形势,先令他的贴身随从出手。这个随从跟钞有年,身手颇健,臂力过人。他见路边正好有一个碾场用的石轱辘,信手一擎,横扫过去。众恶徒吓得抱头鼠窜,再也不敢寻衅闹事了。 有一年佳县遭灾,大批灾民流离失所,乞食他乡,流去包头的人也为数不少。包头街上的面、饭馆素有习俗,吃面方能喝汤。这大概是用水紧张的缘故吧。佳县灾民,沿门乞讨,哪有钱买面吃,就是讨一口汤喝,也常常遭受奚落、辱骂。饭馆宁可倒泼面汤也不许人喝。人穷气短,灾民自然无可奈何。某次,面馆掌柜正为此骂人,被钞启达当面撞见。钞启达怒不可遏,挺身而出,将面馆掌柜痛打一顿,引来不少人围观。钞启达严厉警告面馆掌柜,并捎话给其他面馆:今后如果有谁不给佳县人喝面汤,钞三爷绝不轻饶。自此以后,包头街上各饭馆在倒掉面汤前,先要呼叫询问有葭州喝面汤的人没有。连声询问,没人答腔,方敢将面汤倒泼。此后,葭州人喝面汤,便由包头到榆林,由榆林到佳县再到各县,四处传扬开了。 几百年辗转相传,直到现在,不仅陕北各县、包头一带留此雅谑,就是稍远些的关中地区、延安地区也时有所闻,这恐怕是钞启达所始料不及的吧?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