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官菜园〕即今宋家川镇。此地明正统初设“河西驿”,弘治年间将驿站迁绥德境内瓦舍峪,因住有给县衙种菜的呼氏居民,故改名“呼家官菜园”,简称“官菜园”。崇祯年间呼氏败落外迁,宋氏繁衍,出了官宦人家,争回渡口,改名宋家川。 〔张变夫墕〕即今后墕村。因一寡妇改嫁而得名,后嫌其有侮辱人格意,改为张家山后墕,简称后墕。 〔凤麓村〕即今张家墕村。此地明正德年间有三个小自然村(山垴舍窠、槐树舍窠、沟底舍窠),遭水灾后,合并居住,改名凤麓村,清代中叶又更名张家墕。 〔桃花山〕即火烧山村.相传原来桃树满山,遭火灾后改为“火烧山”,因分前后,一为前火烧岫,一为后火烧山。农业合作化后简称“前山”、“后山”,现正式以此定名。 〔延陵村〕即今杨家塬村。可能与南北朝时期南民北迁或夏赫连勃勃俘获东晋大将刘裕的将士定居在这里有关。东晋的都城在古延陵一带,移此称延陵村,以表怀念。北魏、西魏先后设政和县、延陵县,县治都在此。特别是延陵县因延陵村得名。隋、唐、五代延福县治所也在此。 〔蛇窝里〕即今上新庄村。原无村,是多蛇的地方,住人以后更名,新立村庄之意。今人多将“新”误写为“辛”。 〔封侯圪垯〕因历史上有一乔姓都督封侯,死后葬此,故名。 〔驸马墕〕在今小寺子村后山。传说葬一王公驸马。现虽有石碑,但风雨侵蚀,不可辨认。从个别字词推断,应为南北朝时代的人物。 〔赤沐浴〕明代此处设驿铺,是通往葭州必经之地。沟里有一自然形成的石盆,炎热天行人喜欢在此洗澡,故名赤沐浴。今人误写为“赤木峪”、“尺木峪”,应还历史本来面目。 〔南峪子〕传说有人从南方引进芦苇在此培植,故叫“南苇子”村,吴堡人把“苇席”叫作“yǔ席”,后人不知其意,用同音字替代,将“南苇子”写成“南峪则”。“子”的入声同“则”。应复为“子”。 〔褡裢坡〕以地貌形似中腰开口的布袋而得名。传说有一好心人背一褡裢石头要给黄河上筑堤,路见行人讥讽他,一气之下,将石头倒下,形成绥德“石堆山”,褡裢抛在此,形成“褡裢坡”。 〔雕墕〕传说在此立村庄时,有一大鸟飞歇这里,故名。今人误写为“刁”,地名普查时已改。 〔白洛现〕原写“白洛县”。1940年吴堡县工农政权建立后,因书信出现“邮至吴堡县白洛县”之嫌,将“县”改为“现”。经考查,唐武德六年(623年),延福县侨设北吉州及归义、洛阳二县;罗州及石罗、开善、万福三县;匡州及安定、源泉二县。贞观二年(628)三州七县全部撤销。白洛县可能是北吉州洛阳县的简缩语。“白”是“北”字音误。也许是牵强附会,留待考证。 〔洞子峁〕应为“洞子门”,音误。因太平寺的长石洞而得名。 〔大桥沟〕应为“杜桥沟”。因明知县杜邦泰主持修一石桥,故命名杜桥。沟因桥而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