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陇县有个传统习俗。每逢农历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吵黄豆吃,叫做“咬虫”哩!为啥要在这天炒豆子吃?还有一段来历呢。 传说古时候,高堎村有一个媳妇,结婚三年多了还没有生娃。这天中午,她从城里看病以后往回走,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路上丢着一颗鲜红的大枣,她就拾起来,三两口把枣儿吃了。她回家后就觉得肚子又胀又疼,接着就生下了一个象拳头一样大的怪物。小怪物很象人模样,只是全身长着金光闪闪的鳞甲,原来是一个小人龙。全家人都非常惊奇,也非常恐慌,乱作一团。 不巧,这件事让本村的财主知道了,财主暗暗思忖道:“怪哉,龙只能降生在皇家,而这偏僻的山野小村竟然出了个小人龙,岂有此理,这很可能是只孽龙,哼!” 财主连夜晚打发家奴把这奇事报给了官府。官府立即派了几十个官兵来抓小人龙。财主举着灯笼,亲自给官兵带路。小人龙一看情况紧急,就顺势在地上一滚,“噌”地一下窜到半空,变成一只鳞光闪闪的大龙,霎时间,只见天空乌云翻滚,大龙上下舞动,从口中喷出一股碗口粗的水柱,水柱喷得财主和官兵晕头转向,一个个喘不过气来,浑身索索发抖。大龙口里的水柱越喷越粗,财主和官兵喊爹叫娘,招架不住,身体缩作一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个变成了黄豆。 大龙见状,哈哈大笑,笑毕,对全家人说道:“你们赶快把这些豆子炒吃了,就没有谁来害你们了,就没有虫糟踏庄稼了。”大龙抖动鳞甲,腾空而去。 那天正是二月初二,就这样,二月二炒豆子“咬虫”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荨麻草 陇县千河一带。有一种野生植物,名叫荨麻草。当地人称“蝎子草”。据说。凡是有荨麻草的地方,蝎子都绝迹了。这里流传着荨麻草灭蝎子的传说。 古时候,陇州地方,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一个“十料九收之乡”。有一年夏季,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成群结队的灾民携儿带女,来到这里逃荒。他们白天沿门乞讨,黑夜栖身荒山野庙之中。不久,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居住在景福山下一座神庙里的灾民,一个个地死去了,死因不明。不儿天,庙外的空地上死尸累累,臭气薰天,弄得人心惶惶。 这时候,一个名叫王小二的樵夫,却与众不同,他既不惊慌失措,也不愿再逃往他处。而是每日扛上铁锹,默默无言地来到山神庙前,将那无人问津的尸体,掘坑掩埋。在他掩埋死尸时,发现每个死者的背部都有伤痕,青一块、红一块。一天,他将这一发现告诉给了他的朋友——另一个青年樵夫刘四。于是,二人商量,决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一天夜里,他俩带着引火器材,手执利刃上了山,慑手慑足地进了山神庙。悄悄地把随身带的一张羊皮铺在方砖上,刘四藏在一边。王小二便睡在了干羊皮上,听着四面八方的动静。半夜过去了,王小二困得不行,不由得昏昏欲睡。突然,他觉得身下羊皮微微抖动,砰砰作响。顿时,他眼睛一亮,翻身坐起,给刘四打了个手势。刘四来到身边,“哧”地点亮了松明子。王小二右手握利刃,左手翻转羊皮,往空中一抖,只见一只又长又大的黑蝎子爬在羊皮背上。王小二用力将利刃向那毒虫刺去,只因用力过猛,刀尖偏了方向,却刺在那虫的尾部。只听它“吱”地一声,弯过身子,两只爪子在利刃上一刨,甩掉了尾巴。“叭”地掉在了方砖地上,当王小二手握利刃再向虫腹部刺时,那虫却钻进砖缝逃跑了。 几天以后,王小二打柴归来。正要下山回家,忽见一位年青美貌的女子在路旁啼哭,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小二放下柴担,羞怯怯地走到那位女子身边,很有礼貌地施了一礼,便问:“请问大姐,家住哪里,因何在此啼哭?” 那女子边哭边说:“奴家林小青,家住后山郭家河。自幼失去父母,被邻家郭大娘抚养长大。今年春上,奴家和郭大娘的儿子郭大郎成亲。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倒也和和气气。不料前几天奴家外出有事,丈夫上山打柴,一不小心,从山崖上滚了下去……。婆婆疼痛儿子,整天啼哭,结果丧了命。族里人硬说奴家连克二命,便将我赶出门外。” 王小二听了林小青的遭遇,有心接她回家,明日再想办法。怎奈孤身一人,夜晚同宿,男女不便。他就对女子说道:“我有心将你接回家中,只是我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姐妹,恐怕……”女子言道:“就不难为兄长了!但不知有无剩菜剩饭,给奴一碗。奴家今生不能报君之恩,来世作牛作马也要效劳!”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