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巷人曾经共用一个水龙头
现在走到卧龙巷东口,很多人都想象不到,解放初还未修建兴庆宫公园时,卧龙巷的路口东边还残留着城墙。
“城墙不高,可能是东郭城城墙,比咱现在西安城的城墙规模小,过了城墙再往东是大片麦地。后来修公园、修路,城墙就没了。”71岁的刘永江大爷对卧龙巷感情非常深,他告诉记者,自1954年起,就搬入卧龙巷,一住就是40多年,1997年才搬到邻近的东关南街某小区居住,见证了很长时间里卧龙巷的变迁。
当年,刘大爷就住在千年古槐东隔壁的22号院里。22号院是一个大杂院,住着十户人家。刘大爷说,那个年代,卧龙巷里都是类似的平房院落,有的大一些,住十来户人,有的小点儿,住一两户人。每家的房子都不大,刘大爷家五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没有厨房,只能在屋檐下搭个炉子做饭。那时,院子里不通自来水,居民用水都要到老槐树斜对面路边的一个公用水龙头去提。“一开始,整条巷子就这一个水龙头,有专人看管,限时供水。每次供水前,居民们担水的桶就排起长龙,装满两桶后再用扁担挑走。过了几年,巷子的西段才又接通了一个水龙头,方便了那片区域的居民用水。
如今,这两处水管依旧还在使用。租住在路南一间平房的徐师傅告诉记者,尽管大部分巷子里的人家都接通了自来水,但仍有个别像他这样的住户需要到这处公用水管提水,水管依旧限时供水。
1958年后,尽管卧龙巷已经成了通向兴庆宫公园的重要通道,但当时的路况还很糟糕。在刘大爷的记忆中,卧龙巷的宽度始终没有太大变化,但路面却经历了从泥土路到石子路,再到现在柏油路的变化。“我还参加了1961年铺设石子路的集体劳动。”刘大爷介绍说:“当时公社发动群众砸石头,我们附近住户积极性很高,很多人都参与了,大家砸石块铺路面,然后联系市政公司派来压路机把路面压平。打那儿以后,卧龙巷告别了泥土路,雨天不再两脚泥,出门方便多了。”
刘大爷家门口那棵千年古槐也因为年代久远的弥足珍贵,而受到居民和政府的保护。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初一、十五等特殊的日子,有人还在古槐树的树枝上挂上红布条、红绸缎,在繁茂的枝叶下许愿、祈福。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卧龙巷的一些老房子陆续拆掉,刘大爷也在1997年搬到了东关南街居住。虽然卧龙巷和东关南街相距很近,但是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等原因,刘大爷已经很久没再回卧龙巷看看,不过,他对卧龙巷的感情却始终在心里,在给记者讲述的时候,刘大爷不时叮嘱,“你一会儿记着去巷子里看看,公共龙头应该还用着,再看看那老槐树还好着没……”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文/记者 薛雯
图/记者尚洪涛 实习生朱辰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