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1984年岔上乡人民公社更名为岔上乡人民政府,驻地岔上镇。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以户承包经营,个体私营工商户随之兴起,全县集市由原来的三个增到八个,乡村公路基本修通,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群众再不要肩挑驴驮运送物资。黄河船运也基本停止。随着城乡机构改革,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也逐步撤销,如粮站、营业所、工商所、税务所等先后撤销。在此环境下,岔上镇的集市也随之衰落。 吴堡红色政权重要的创建及活动地 岔上镇东靠黄河,西通深沟,南北倚山,沟道有近百亩水地,这里人杰地灵,人居环境较好。清代吴堡县志记载吴堡八景,其中一景是妙峰耸翠,位置就在岔上镇以北后山。过去山上松柏茂密,相传是唐柏,山中有庙。由于山高树密,所以称妙峰耸翠。岔上镇历史上也出过名人。距岔上镇南二公里川口村薛永誉,少以文著名,天启四年贡。崇祯三年,兵犯川口,率众守虎头寨。因寡不敌众,尽渡老幼过黄河,已独后。兵追而跳河,众皆赞叹。此已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上世纪二十年代参加革命的岔上镇张家沟村的薛克明、张毅忱建国后曾担任青海、陕西省副省长。岔上镇川口村是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东渡黄河的遗址。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党中央直属机关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这里过河挺进华北。时任岔上区委书记白文贵参与了筹备东渡事宜。 [CHAAD]
岔上镇是吴堡红色政权创建和活动的主要村镇。一九二七年九月,薛尚英(岔上镇人,1926年入党,1935年背叛革命,40年被人民政府处决)根据绥德党组织的指示,利用其父在岔上开设的“和合兴”杂货铺作掩护,开始恢复党的活动。一九二八年夏天,薛尚英根据陕北特委的指示精神,在岔上成立了中共吴堡县委,薛尚英任县委书记。冬季薛尚英联络樊俊(吴堡岔上镇樊家圪坨村人,1926年入党,1933年任中共吴堡区委书记,1935年叛变革命),在川口教书的张维培(上张家山村人,曾任宁夏、陕西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在岔上“和合兴”杂货铺组建中共岔上支部(当时属吴堡第二个党支部)。岔上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利用晚间将群众中流传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的歌谣书写在岔上至宋家川和佳县螅镇等交通要道的石壁上,以唤醒民众。 1929年6月,薛尚英和慕嘉绩(吴堡晓寺则村人,1927年入党,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丁茂义(吴堡岔上乡丁家圪坨村人,1926年入党,1934年任中共吴堡县委书记,1936年吴堡沦陷后自首,回家务农),张毅忱等发动和领导岔上及附近村庄的400多名群众,揭露和斗争了国民党县政府财政局局长等人在征收烟亩捐税时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行为。 1934年春,岔上镇一带的红军在岔上镇遇集时将国民党驻岔上镇税丁贾鼎有抓走带到岔上后沟处决,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岔上镇中共党组织建立后,有郭洪涛、马明方、张达志等人来岔上镇视察党的地下工作,传达陕北特委的指示。岔上党组织的发展,大大影响了周边的群众,党的组织不断扩大,为吴堡北区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岔上在发展,明天更美好 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岔上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基础实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佳吴公路从岔上镇通过,镇东沟口新修了一座公路大桥,改变了昔日涝期交通受阻状况,南北车辆日夜川流不息。岔上以西通沟公路至上张家山乡与吴米公路相接。岔上镇南北两座大山开通了拖拉机路,群众山上种地更加方便。公路两侧新修了两排门面房,个体工商户开门市搞各种营销活动。山上修起了水池,解决了机关村民饮用水的困难。村镇家户都有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等各种电器,不少户有汽车、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山上遍地枣林,红枣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大大改善。乡政府机关由原来10孔窑办公,现在增加到30多间(孔),办公条件大大改善,党政领导班子全力以赴,带领群众加快农村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