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川清代出现过两名举人,一名贡生,分别任过知县、知州、教谕,民国年间出现国民党师级军官一名(在台),新中国涌现出地师级领导干部4名,高级科技干部5名。现办一个完全中学,两个完全小学,在校学生5000余名。 龙凤山、卧牛山、后山是宋家川镇的3个致高点。龙凤山是抗日河防的指挥所在地,并安装电台。卧牛山后呼家庄头驻一个机炮连,随时迎接日军的挑衅,重点打击日军飞机。三座山有交通壕相连。自卫军栽假树、放鞭炮,以此消耗日军的炮弹。 宋家川石料坚硬,并为白花页岩,取石易,并石面光,不需凿面,故旧建筑多系石面土石结构的石拱窑洞。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砖灰结构的薄壳房,80年代开始修建楼房。现在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8平方米。登上龙凤山,鸟瞰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沿黄公路、河滨大道、迎宾大道、中心广场正在紧张施工。宋家川的基本设施越来越好,投资环境迅速改观。每年3会108集(36个大集),秦晋物资交流,城乡货物交换,十分繁荣。 民国年间仅有几家商行,现在拥有工商户1560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商户1家。 作为行政区划的宋家川镇镇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设在城区前坪,距吴堡县政府驻地西500米处。本镇辖48个行政村,总面积80.2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五分之一,总人口35000余。全境有两个县办中学。 今宋家川镇旧城村是吴堡县故城。吴堡之名始见于唐末,北汉乾佑四年(951)在城东北黄河滩修有水寨,称吴堡寨,阜昌八年(1137)重修石城。城筑于石山之巅,东临黄河,西、南深沟溪水绕过,西1.5公里有寨西山,南门外有演武场,北为低焉,设教场,5公里处有火烧山,为县之屏障,城开5门,南2、东、西、北各1,城墙内外俱砌石块,中实以土。酷似佳县城,易守难攻,故有“铜吴堡、铁葭州”之谓。明嘉靖十五年(1536)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为了抵御鞑靼族俺答秋的入侵,防御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历任知县曾6次补修县城。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实丈高6—10米,宽2.6—7.5米,周长1125米。此城比军渡镇高300余米,俯瞰西犯之敌,不能越黄河一步。在冷兵器时代,确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吴堡由堡升寨,由寨升镇,金正大三年(1226)由镇升县。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历时710年为吴堡县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开辟旅游景点。 此外,宋家川镇所辖张家焉村、前庙山村、慕家崖村在抗日战争初期(1937—1940)先后为民国吴堡县政府驻地,刘家沟、任家沟村在1940年至1945年曾为吴堡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吴堡县委驻地。 随着横沟主焦煤的开发利用,工业园区的形成,宋家川三桥飞架,吴堡县万柳迎春。这个陕北的东大门,中西部结合的窗口,将会更加靓丽。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