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川镇,位于吴堡县东南端,地理座标东经110045'、北纬37027'。城枕黄河,被黄河曲流环抱,与山西省柳林县军渡隔河相望,鸡犬相闻,海拔640-800米,东西距5公里,南北距1.5公里,常住人口12000余,暂住人口万余。从1945年秋起,作为县治,是吴堡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扩建,已与吴堡古城相连,与柏树坪村融为一体。 宋家川原名呼家官菜园子,是宋代以来吴堡寨和吴堡旧城官吏的蔬菜生产基地,由呼氏居民承种供应,故名。明代中期,新迁来宋户,逐渐繁衍,至崇祯年间,呼氏回避战祸而迁呼家庄头等村,宋户将村名改为宋家川。原官菜园渡被明朝大吏洪承畴指定为官渡,严加防控,对付农民起义军,并责令吴堡知县立碑告示,不准开设其它渡口运粮等。这里曾设驿铺,名河西驿,是官方传送文件、官吏往返于秦晋的交通要塞。明武宗正德皇帝曾在此渡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多次往返于此渡。清顺治年间,王永强叛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叛清亦占领吴堡县古城,作为战略要点,控制宋家川。清军镇压反叛者,迂回夺取此渡。民国五年(1916)关中军阀郭坚活动于绥吴,攻城克寨,军阀商震掠夺富户48马驮金银,东渡山西投奔阎锡山。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民党军李福成营进驻宋家川,1933年1月86师258旅515团王佩兰连进驻宋家川。同年10月高桂滋部接防吴堡,艾亚春营进驻宋家川。1935年、1936年,国民党中央军、晋军对陕北苏区大围剿时,汤恩伯部(第13军)所辖89师、21师、4师师部均在宋家川。红军西征时,阎红彦带红30军进驻宋家川。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86师进驻宋家川。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改编为绥德警备区8团,进驻吴堡,分巡宋家川上下黄河60余里防线,团部、一营进驻宋家川。在宋家川组建抗敌后援会、河防委员会、抗日自卫军、联防锄奸队等组织。1939年12月,717团、新编718团3营接防,进驻宋家川,1940年冬719团3营换防,1942年6月,独立第1旅2团1营换防,1943年8月,358旅715团2营换防,直至1944年9月。八路军河防部队7年间击退日军38次进攻,始终不能让其越雷池一步。 [CHAAD]
解放战争期间,吴堡无战事,主要工作是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宋家川已成为吴堡县政治、经济、文化工作指挥中心。宋家川渡口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突出。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员会成员前往华北,从宋家川渡河,中央派工作人员带电台在宋家川设立办事处,为中央和西北局、陕甘宁边区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服务。由宋家川东渡的领导干部先后有林伯渠、徐向前、董必武、吴玉章、叶剑英、罗瑞卿、蔡畅、安子文、李克农、陈赓、贺龙、聂荣臻等。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王震、陈赓、王维舟等同志因工作需要,多次往返于宋家川。周恩来还在吴堡县委住宿一晚,给科级以上领导讲话,分析撤离延安的意义。1947年3月,建立宋家川兵站,从华北运往陕北战场的军用物资在宋家川由群众无代价搬卸。并人背畜驮运往绥德,几乎天天不断。一次,卸在岸边的4船弹药将结冰压破,水手工人不顾冷水刺骨,将其全部打捞上来。1948年4月至1949年,组织木船从山西碛口镇往宋家川运送军运物资15万公斤,从宋家川往禹门口运送军用器材7万多公斤。并多次运送过往部队。 1935年至1936年,国民党军出于围剿陕北红军的需要,部队和征用民工抢修咸宋公路,但质量很差,太原至军渡公路亦在同时修通。从此,宋家川渡口地位更加提高。陕甘宁边区曾多次组织民工整修,雨后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修至改道,和绥德、榆林先后通了班车。绥德至定边修通后,更名为吴定公路,并列入国道。在宋家川建立货物转运站,成立搬运队。1969年,将吴定公路列入国防公路,进行大整修,并修建了连接宋家川军渡的黄河公路大铁桥。从此,从山西介休、陕西铜川往返运送的货物再不要船只摆渡转运,只搞上下长途运输。1974年吴定公路在实现黑色路面,技术标准为三级,目前全线标志、标线齐全,安全防护设备较完善。此外,有佳吴线、吴米线两条县级公路。2007年10月,修通了国主35高速公路(青银线吴定段),加速了西北与华北的物资交流。现正在建设太中银双轨铁路,计划2010年通车。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