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末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运动,开始兴起。废科举,兴学堂,以求“经济匡世之材”的呼声很高,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7月14日,光绪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这就是北大的前身。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是全国的高等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1900年,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洗劫,被迫停办。于1902年恢复,并于12月17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经十余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初具规模。1913年夏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分别在北京、上海招收预科生。北大预科分第一、第二类,第一类将近本科的文、法、商科,第二类将近本科的理工科。茅盾当时的名字叫沈德鸿,他是在上海考上北大预科第一类,据《茅盾自传》记叙,当时北大预科第一类新生约200余人,分四个课堂上课,北大首任校长严复,没好久就辞退了,由理科学长胡仁源(湖州人,留美生)代理,预科主任是沈步洲(武进人,留美生),当时教授以洋人为多,中国教授有陈汉章,教本国历史,沈尹默教国文,沈兼士(尹默之弟)教文字学,所用教本是许慎的《说文》。 据茅盾回忆:“沈尹默教国文没有讲义,他说只指示研究学术的门径,如何博览在学生自己。沈尹默的国文教我们读庄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韩非子的《显学》篇。他说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概况,及其相互攻讦之大要,读了这三篇就够了。他要我们精读这些子书……” “至于文学方面,沈老师教我们读魏文帝《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彦和)《文心雕龙》,乃至近人章时斋的《文史通义》,也教我们看到知几的《史通》。” “清朝末年,江西诗派盛行,江西诗派始祖是黄山谷,沈老师说他自己也喜欢黄山谷的诗,但他不是江西诗派,他还把他作的诗抄给我们看,可惜我现在一首也记不起来了。” “同学中有问沈老师是不是章太炎的弟子?回答:不是。但又说沈兼士曾从太炎先生受‘小学’要旨。同学中又有人问:听说太炎先生研究过佛家思想,是不是真的?回答:是真的。沈老师又说,你们想懂一点佛家思想,不妨看看《弘明集》和《广弘明集》,然后看《大乘起信论》……” 从现代文学大师茅盾的这段回忆,可以看出沈尹默是北大早期的知名教授,且博学多才。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沈尹默曾向他提出北大改革的三点建议,并推荐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使北大开创了兴盛的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