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教人稼穑,公孙轩辕因有土德之瑞而号黄帝,国人以农为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以重农为第一要务,西汉文帝屡次告诫文武官员:"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与桑麻。"新千年,新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此时,我们重新审视这宁强历史上唯一的面向农业的"大学"--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多少有些感慨。 早在1961年7月30日,******向全国发出了"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即《七三O指示》。全国迅速建立起一批批"与资产阶级旧学校有本质区别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江西各地共大和辽宁朝阳农学院。1976年,宁强决定创办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将此视为实现大寨县的重要政治举措。《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介》是这样说的:"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我县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中,认真学习毛主席《七三0指示》,学习江西共大和朝阳农学院的经验,创办的一所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贫下中农,以农牧业为主的半工半读的新型学校。它同一切资产阶级旧学校根本不同,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坚持'社来社去',为我县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第二、坚持农林牧半工半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农林牧场既是教学的课堂,又是农业学大寨的练兵场,也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学生既学习又生产,也搞科学研究。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荒山,垫河滩,不断扩大场校基地建设,逐步做到粮、油、肉、菜、经费五自给,不要国家一分钱。"参与共大创办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宁强创办这样一个学校,说真的,当时心里都没有底,更没有仔细考虑到学校的前途和它的实际效果,只是上传下承,例行公事赶政治风潮罢了。" 1976年6月1日,在县常委会议室召开县共大领导小组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马友柏、陈文俞、郑洪、高太庆、罗尚清、王访孝、何世朋、席连英、徐正荣和白自传等县委、县革委和相关部局的领导。会议讨论了共大人员、校址、经费三大问题,关于校址选定分歧较大,初步决定黄坝驿的郑家梁和县农场二中选一。会议还落实了共大先期经费,农业局出资8000元,水电局3000元,林副局3000元,财政局文教局各4.3万元,共计10万元。
[CHAAD] 1976年7月5日,共大工作人员再次开会。县革委会副主任郑洪强调指出,共大要在县农场的基础上创办,全地区的情况都是这样,场校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校址就定在县农场。1976年7月15日,"中共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委员会"和"宁强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革命委员会"两枚木质公章正式启用。1976年7月27日晚召开共大全体教职工会,研究开学的准备工作和8月份的工作。会上,杨成有首先组织学习******的《七三0指示》,并表示下定决定,克服困难,要将毛主席"完全赞成"的学校办好。进一步明确了共大创办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以体现对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热爱。随后宣布学校班子成员及分工:县委副书记马友柏兼任校党委书记,杨成有为副书记,委员有赵友恒、谢毅和王远亮;学校革命委员会:杨成有任主任,副主任有赵有恒、谢毅和王远亮,并作了具体分工。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