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虽看似无稽之谈,但会心的人总也会读出一些隐匿于其后的真实来、这两个传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对后人有所启发:其一,是泰国为了越过秦岭、龙门山脉灭蜀,肯定是千方百计想要开通这条灭蜀之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修筑的干准万险。此工程中大约发生过许多重大的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而最为严重的一次,可能就发生在传说中五丁掣蛇而死的梓潼境内。 关于五丁力工的记载籼传说,在蜀中还有很多遗迹可作参考,比如《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如今,成都平原还有不少“大石文化”遗迹,如“五丁担”、“天涯石”、“支矾石”,“五块石”,“石镜”等,这些巨大的石头显然不是成都平原本有的物件,因为古时再大的洪水,也无法把这些巨石从岷江上游冲到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来。而另一则记载则说:蜀王娶了一个武都女子为妃,此妃死后,蜀王派五丁力士远行武都,专门把爱妃的乡土取回蜀都,以作筑冢之用, 那么在古史和传说中频频露面的五丁力士,究竟是何方神圣,有如此神力开辟这条震古烁今的千古蜀道呢?原来,蜀人有尚“五”的习俗,民间通常把五个青壮劳力组织在一起从事各类劳动,政府抽调也是按“五丁”这种基本单位进行。因而,所谓“五丁力士”,可能就是当时蜀壬麾下由“五丁”为基本单位组织起来的一支精锐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吧。这支名为“五丁力士”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几乎承担了古蜀王国所有的艰巨劳役,诸如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担土运石,伐木聚沙等等。而为蜀王远道迎请金牛,或迎娶秦女的这等苦差事,自然也是这支特种工程兵部队的份内之事了。 这也正好解释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历史现象:蜀王既有如此神勇的手下,却为什么从未见其在战场上搏杀立功,反倒频频出现在开明王朝的各类工程建设活动之中呢?! 其实在奏惠王之前,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的军事磨擦,就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早在开明王朝建立的初期,丛帝鳖灵之子卢帝便率蜀军北上,一度曾越过了渭水,“攻秦至雍”。雍地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至此,整个没中平原实际中掌握在古蜀国的手中。公元前451年,秦国突袭南郑,蜀人一时手忙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供应不上,最后丢失了南郑,一度靠剑门山区的险关危隘,才阻止了秦人的进攻:奏人偷袭得手之后,开始在南郑修筑城墙,以重兵把守,史称“秦左庶长城南郑”。蜀人在其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终于将南郑艰难收复,《史记》中则称之为“南郑反”。 [CHAAD]
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断断续续,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时间的冲突与较量。公元前387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蜀国,攻下南郑,《史记》中写道:“伐蜀,取南郑”,但很快,蜀国再次反攻,重新夺回南郑,在对南郑的多年争夺中,再次占据了优势。由此可见,在战国时代早期,古蜀王国还是一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其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并不逊于雄踞中原的诸侯强国。只是到了战国中晚期,中原各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长,尤其是经过了商秧变法的秦国,迅速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而古蜀国仰仗天赐丰饶之地不恩进取,加之地理绝险, 奏人每次挑战,均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因此骄妄日生,渐渐呈现出一派老态龙钟之势。即使在收复南郑这一战略要地之后,军势上处于优势地位,蜀人也无意以之为据点,进取中原,一统天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