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一段小插曲,但折射出高明人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将“耕”与“读”有机地融会在一起。他们办义学,设塾馆,尊师重教,构成具有高明特色的耕读文化,并通过秧歌、社火、锣鼓、戏剧、绘画,做诗文,撰对联,打油诗等文艺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宣泄情感、弘扬正义、鞭挞邪恶,展示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寡闻,知之甚少,在众多的文化人中,近代仅知其一二,不能表现万一,诸如著名书法家东高城村的王庆伯、王彦任村的任步武、李荷香夫妇,著名画家西高明村的张仰俊、平罗雷村的雷长安,作家王吉呈,闻名遐迩的老中医西白池村的岳玉天、平罗党村的党仙洲、东白池村的雷金有……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荔县委大院的干部中,就有高明籍达17人之多。军界、政界、商界、教育界,更有出类拔萃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是他们网织了高明耕读文化的经纬。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取的、可探寻的东西很多,不仅仅只是用一个“驴”的比喻就可追溯出渊源来. [CHAAD]
再说“驴”。对于贫穷的高明人来说,农耕文化给予的经济基础实在太薄弱了。高骡子大马,寻常百姓家别说买不起,就是买下也养不起。牛虽然好养,但也价格不菲。对于一个小家来说,唯有小毛驴耕耘既可使役,外出亦可代步,所以小户人家养头驴是很普遍的。 “驴”又是一种个性极强的家畜———犟。社火的表演中有“打犟驴”的节目,俗话有说:“你犟得像一头驴。”因而,“犟驴”同认死理,讲规矩,讲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秀才”链接在一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执著、顽强、有毅力、有忍性、能吃苦、能耐劳的精神品质就不为怪了。到底高明有多少“秀才”,多少“驴”,笔者未做详细调查,大抵可以这样估算,养两头驴的户不太多,养一头驴的也不少,但在一家之中,上学读书的可能是一二人,三五人,没人读书的家是极少极少的。从这个估算中,读书人自然要比“驴”多得多了。如此说来,“上了高明坡,秀才比驴多”不再是被误解为讽刺挖苦高明人读书的贬义词,而是褒扬高明人勤学、吃苦,善于顺应环境的贴切评语。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