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豳国故址位于彬县城东四十五公里的龙高乡土陵村“公刘墓”附近,它是周(朝)民族的肇迹圣地,也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 “豳国”始建于夏末(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史记·刘敬传》载:“公刘避桀居幽”。入商后又称为“商邑”。公刘为周族始祖之一。《诗·大雅·公刘》篇详细地记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公刘率族人由邰(今武功)迁豳,“于豳斯馆”,发展农业,创建豳国的过程。民间传说,彬豆(彬县当地出产的一种红小豆)就是那时开始种植的,彬铁(一种白合金铁)也是那时开始冶炼的。可见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公刘在世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前1520年。 公刘墓(实为豳国社坛)当地人称“人祖坟”,也称“土陵”。埋葬着公刘之后至古公亶父300年间的周代先祖。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北高61米。南边呈斜坡状渐入泾河滩。总面积约500亩。四面皆山。偃卧平滩,就如盆中游鱼。人们称之为“金盆养鱼穴”。周围山岭起伏,人们又因其概貌呼之“线串珍珠岭”、“牛头马面”、“龟蛇二将”、“十八罗汉”等。 陵前现存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彬州知事姚本楷书的《仲春祭公刘墓》诗碑,其中还刊录了明嘉靖二十三年彬州知事孙礼的《秋祀公刘祠有感》七律诗一首。诗云: 野径迂回黍稷香, 四山如揖护幽堂。 藻频自永三秦祀, 瓜瓞应留万古芳。 雨霁荒台秋色澹, 水弥清渚帝源长。 德星此举非容易, 绿蚁尊中治拓浆。 [CHAAD]
目前还有明万历三十四年(1600)彬州知事所立《重修公刘祠记》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彬州知州所立“公刘墓”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亲书隶体“周彬公公刘墓”碑,民国三十四年(1945)彬州县县长所立“重修公刘祠记”碑等共五通。1982年6月15日,县政府54号文件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分别树碑保护。目前,在公刘墓周围栽上了十多种果树,数十万株紫穗槐,每到夏日,一片苍翠葱郁。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据当地农民讲,他们在陵滩种的西瓜,要比周围原区早熟七、八天;气候好,麦子也收割早;风水好,当地没有柳拐病,生的孩子身体健。这些,都证明了3500年前公刘对阴阳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勘定了一块至今仍然受农民欢迎的适应五谷生长、人口繁衍的好“京城”,他不愧是农师后稷的好后代。 优美的自然环境,神奇的传说伴随长眠的一代伟人。公刘的传人继续耕耘着古老豳国的良田沃土。彬县曹剑同志编著的《公刘豳国考》可向读者提供古幽国的详细情况。如今,开发和建设“公刘墓”风景区已列入彬县人民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不远的将来,“公刘墓”风景区还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人,展现新的风彩。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