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处陕西关中西部的凤翔县,古时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凤翔六营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的军队打了胜仗,赶走了元人,就在凤翔一带安营扎寨,垦荒种地。后来撤消了兵屯制,第六营的士兵便在驻地安家落户,从此这个地方便称为六营村。 相传当时第六营的士兵中有一部分是江西人,会陶瓷手艺,恰好在村子东沟有一种接近陶土的板土,黏性强,加水晾干,硬而不易干裂。于是,农闲时这些士兵便就地取材,在黏土中加入棉麻、碎纸砸匀,试着捏出泥塑玩。久而久之,这里的泥塑在继承江西瓷塑技艺的基础上,又受本地文化的滋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凤翔特有的泥塑艺术。 长期以来,虎是凤翔泥塑中的主要题材。凤翔人把泥塑虎视为镇宅,护子、增寿、辟邪的吉祥物。 泥塑制作时,用和了麻丝或棉花的黄胶泥敷在烧制的模子上印出成型,罩白粉,晾干,然后用毛笔勾线、填彩,再上清漆,使之色泽亮丽。泥塑虎的色彩为黑、白、红、青、黄五行正色,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5种颜色合理搭配,可产生鲜亮、饱和、靓丽的审美效果。 凤翔泥塑虎分挂虎、坐虎等类型。按民间习俗,前门贴门神,后门悬挂虎,以驱魔辟邪。 凤翔挂虎的虎头暴额凸睛,色彩强烈鲜艳,双眉为两条相对的鱼。两鱼相对的格式,源于6000多年前的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女阴生殖符号,是生命繁衍的象征;而鼻子为人祖,属阳性。 如此组合,表达了阴阳相合万物兴的理念。虎头上的“王”字被牡丹富贵花取代,虎面的其他纹饰,也多以五谷或大自然中的花草、果实等巧妙组合。耳朵上缀以颤头的蝴蝶或小孩,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自然界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永恒规律。 虎头上还绘有宝葫芦。《诗经》有“瓜瓞绵绵”之说,宝葫芦象征子孙昌盛,希冀生命绵延不绝、子孙永享五谷丰登岁月的深刻内涵。所以在凤翔,挂虎被视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 当地风俗,遇到小孩满月、百天,周岁,亲友通常用坐虎作赠品,置于炕头上,以表达他们对小孩长命富贵的祝福。 坐虎取前腿立、后腿蹲坐,头侧转的姿态,形体简约概括,面部五官紧凑,夸大双耳和嘴巴,显得威武雄壮。阳性的人祖鼻子、太阳形眼睛,洋溢出阳刚之气。面部的阳性纹饰与躯体的莲花、牡丹等阴性纹饰呼应协调,再加染浓艳的色彩,观赏性极强。 泥塑虎的全部符号纹饰寓意阴阳相谐,天地祥和,生命连绵,吉祥如意。虎面造型与现实的老虎相距甚远,但它却真实地抓住了虎的神气,于勇猛中又透出娇媚,更感和善可亲。 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从未见过老虎为何模样,但他们却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的老虎形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