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未病庐一定要说到一个人——药王孙思邈!他出生于公元581年,逝世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所以人们称他为长寿医学家。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小的时候因为他自己常得重病,看大夫、吃药,几乎用尽家产,于是他立志学医。幼年的他聪明好学,渐渐的对医学有了较深的研究。他还通晓佛典,知识涉及道教、儒家学说及百家学说。
[CHAAD]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孙思邈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眉县)学道,练气、养形,研究养生长寿之术。后来,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的时候,封给他“国子博士”的官职,但他称自己生病了,拒绝去就职。隋大业年间,孙思邈又在四川峨眉一带游走,隋朝灭亡后,他隐居在终南山,与那里的高僧讨论研究道法,唐李世民即位后,封爵位给他,征召他入宫,他依然推辞不接受,在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年),孙思邈回到了京都;咸亨四年(673年),高宗生病了,让他陪伴在身边;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称病归隐深山。永淳元年去世。 孙思邈的一生,为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地方药)、针灸等内容,发明了导尿术。他所著作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列妇女、幼儿疾病,重视妇幼保健工作,是继续开创妇科、儿科疾病治疗的先驱!也奠定了宋代妇科、儿科独立的基础。 孙思邈倡导脏病、腑病分类,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具有新的系统性,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他提出“治未病”的养生基本原则,反复申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谓的“治未病”意思就是说:治疗还没变成大病的小症状,在还不严重的时候医治…..其实也是他提倡养生的另一种方式。 孙氏的养生方法有很多种,如:既强调静养,又重视动养;既强调食养,又重视药饵;既强调个人卫生,又重视环境居处。他为我国养生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医学家,也是养生学家。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