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厚度为24米。四面各有一门(东为青龙门、西叫白虎门、南称朱雀门、北是玄武门),现在各门附近的村庄仍以门名称之。 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据《金石萃编》记载:宋金时共有13段题字,但多被风雨剥蚀,唯金代太宗天会十三年(公元 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写、旁有汉字翻译的“即君行记”保存较为完整。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两通石碑北边,原有61番酋石像。现存60尊,是武侧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明代刘伯温作诗道:“番王俨待立层层,天马排空势欲腾。”郭沫若也曾咏诗曰:“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就是对石刻雄姿的描写。
[CHAAD]
乾陵形制雄伟,建筑也很牢固,据《新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石门,冶金固隙”非常坚固。据勘查,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从墓道口到墓门共39层石条,每层间都有铁栓固定,井用白铁水灌注。这些情况与文献记载吻合。 乾陵不仅外现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李治生前酷爱书法,广为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李治和 武则天均处于盛唐时期,且据勘查,乾陵虽经1000多年,却未被盗过。由上可以想见,乾陵内部的文物一定十分丰富,极其珍贵。 乾陵的范围很广,除山陵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17座陪葬墓在内,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坟墓。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保存完好,个别墓前陈列着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拨款重修,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重点发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游客参观、游览。 在充满神秘感的古陵脚下,自然会产生探索乾陵奥秘的强烈欲望,首先恐怕要问:这座陵为什么叫乾陵? 对这儿的历史缺乏了解的朋友也许会脱口而出:不就因为陵在乾县么!其实在唐初,梁山归好畤县管辖,今乾县县城一带还是一片荒野,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即乾陵建成的第二年,才分好畤、礼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的部分辖区置“奉天县”,县治即定在乾陵脚下的今乾县城址。唐昭宗乾宁元年,奉天县更名乾州。至民国又改乾州为乾县。由此看来,乾县是因乾陵而得名的,并非陵因县而得名。 那么,乾陵之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纵观我国古代皇帝陵的取名,大约有三种情况:一为后代人所起。如黄帝陵、秦公一号大墓、秦始皇陵等;二为当时人根据陵墓所在地而命名;如:西汉的长陵、安陵,因位于长安而得名;阳陵因位于弋阳县而得名;平陵因位于平原乡而得名:茂陵因位于茂乡而得名;灞陵因灞水而得名等等;三是当时朝廷的礼部大臣根据皇帝的尊号、谥号,选一些与之相应的吉利、祥顺、平和、美好的字眼做陵名。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字,就是一个褒义词,也和唐太宗的尊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相吻合。据谥法解释:“圣文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观太宗一生,文能知人善任,安邦治国,即所谓“圣文周达”;武能统帅千军,杀占征讨,即所谓“明德有功”。唐代其它皇帝陵的取名,也大致如此,如高祖李渊献陵、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德宗李适崇陵、穆宗李恒光陵等,其献、定、桥、泰、崇等字都是与皇帝的尊号或谥号有关的褒义词。乾陵的取名,也属于这种情况。众所周知,乾为八卦之首,也是一个含有褒义色彩的词。在我国古代,乾还代表天。《易经.八卦》里就有“乾为天......为君、为父”的说法。既然乾能代表天,那么以乾定名,就与高宗的尊号“天皇大圣皇帝”和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相吻合了。 有人认为,在八卦中,乾代表着西北方,该陵也正好位于长安西北,故名乾陵。乍听起来似乎还有一定道理,但这种以方位定陵名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长安西北至东北方向上,还有17座唐陵,却再未见用八卦中的坎、艮、震、坤、离、巽、兑命名的情况。我国古代数百座皇帝陵,也均未有以八卦方位命名的例子,相反,以献、泰、定、崇这一类吉祥字眼命名的皇帝陵却几乎历代都有。这更进一步说明:乾陵中的“乾”字,是依高宗的尊号、溢号,取“乾为天”之意而来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