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关于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的来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千古之谜"。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工作人员高发经考古研究,对"无字碑"提出了新的见解:"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镌成后高7.53米,宽2.10米,厚 1.49米,总重量约一百吨。碑额有八龙垂挂,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升龙长4.12米、宽1.19米。碑座阳面的线刻画为一幅长2.14米、宽 0.66米的《狮马图》。《狮马图》之马屈蹄俯首,悠游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无字碑之雕刻精细,高大雄浑,不失为历代碑中巨制。
[CHAAD]
无字碑因其"无字"而著称,所以历代对于后来的刻文题字都未重视。地方志仅记有"在述圣纪碑之东。"旧志云"于阗国贡者,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载:"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阔几一丈。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等寥寥数语,而且谬误层出,与现碑之形制尺寸及镌刻纹饰极不相符。至于题咏内容,详细的资料记载几乎没有。近代对于该碑偶一提及,不是"于阗国贡者",就是"无字的原因"和"为谁而立",很少涉及碑石题词内容。至于究竟是因武则天遗言"已之功过,留后人评"故不书字,或因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而成无字碑,均无充足的史料佐证。
长期以来,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得这块精美的碑石上的题字已斑剥脱落,亟待保护。无字碑题词共四十二段,阳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终于明。明代以后无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维修扶直,再未有人题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