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HAAD]
关于法门塔寺建筑舍利塔事,《后魏志》载中国有五舍利塔,"秦国岐山得其一";唐大历十三年(778),张或撰《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载:"或曰华夏之中有五,即扶风得其一也";《神州三宝能20录》载,"华夏有塔十一九所,岐阳圣迹复载其中";《广弘明集》载"…十七塔,第四即法门寺塔";《法苑珠林》载"…二十一塔,第五即法门寺塔"。这些记载虽内容有异,不过,都肯定法门寺建有舍利佛骨塔,有塔是实。但所说阿育王"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quot;,只是佛家传语。塔是佛教规律性建筑形式,梵语"堵坡",又称浮屠和佛图,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也作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法门寺塔是专藏佛骨之塔,也是供奉佛像和存放佛经的塔。相传法门寺塔为阿育主所修,以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 舍利塔从木到砖 法门寺塔分木塔、砖塔两个时期:木塔有1502年的历史;砖塔有372年春秋。北宋仁宗时邵博著的《闻见后录》载,"(法门)寺有古塔四层。"它的全称应是"阿育王寺舍利木塔"。木塔建成后,三百多年以后,中经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遭到战火焚毁,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奏言,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阿育王寺舍利塔遭到"断佛道经像毁场"的劫难,以致塔寺成为废墟,信徒们还不断来这里烧香敬佛,人称"圣家"。过了25年,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为元姓,名为元宏,史称元魏,复信佛教,元魏二年即延兴二年(472)吱州牧拓跋育修复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隋开皇三年(583)阿育王寺改名"成实道场",舍利塔随谓"成实道场合利塔"。隋义宁二年(618)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是年法门寺曾遭火焚,塔基残露。到了唐贞观五年,(632),歧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唐太宗李世民修复法门寺时,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盖塔基。从后来唐代历次重修塔寺,并未提起复建木塔事推测,张德亮可能是把木塔修复在塔基残露处,名曰望云殿,是以殿代塔,殿楼四层,高达天际以望云。塔可能为方形,现发掘唐塔地基也为方形,比明塔地基大得多。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三年后,于龙朔二年(662)送归法门寺地宫,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张撰《无忧王寺真身塔铭》曾对重修的法门寺塔有描述:拔一柱以载天",可知阿育王寺亦名无忧王寺,塔名亦谓"无忧王寺真身宝塔"。到了唐景龙四年(710),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亦名"护国真身宝塔。"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盘踞凤翔的原唐节度使吱王李茂贞(亦称秦王),曾多次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以绿琉璃瓦覆盖塔顶,使木塔更加漂亮,逢夕阳朝霞时,金碧辉煌,雄姿昂然,焕焕乎立于歧山之阳。时人薛昌序撰《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中说"穷华极丽,尽妙罄能"。宋、金、元时期宝塔建制无大变化,统称"真身宝塔。" 我国现存的济南市青龙山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611)所建:浙江宁波市阿育王寺塔,相传是西晋太康三年(282)所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为唐永微三年(652)所建。周原上有塔三座,一是歧山城内八角八层的太平寺塔,建于北宋元三年(1088),一是扶风城东南八面九层的峰塔,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另一座就是最古最高的法门寺塔三塔比美,为周原添姿增色。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如果确实建立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它还要比辽清宁二年(1056)在山西应县建的五层木塔早989年。这样看来,素有"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塔,也可成中国塔庙始祖"了。 明隆庆三年(1569)。凤翔府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波及法门寺真身宝塔,木塔崩毁。根据1987年法门寺考古队在清理塔基时证实,明塔是在唐塔基上修建的。明塔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米,总面积为380平方米,略呈园形,正处在唐塔基中心点上,小于唐塔;唐塔基每边各长26米,面积为676平方米,周围有20个柱础(有一柱础可能在明塔建筑时挖坏而失迹),排列成正方形,内部又有对角距离相等的四个承重柱础,明塔基即在这四个承重础的内线边沿处,法门寺唐碑有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准奏在毁露的塔基上覆修望云殿的记载,唐塔基又可上推至北魏时的塔基;碑载北魏时看的阿育王寺塔亦系重修,可见法门寺塔的古久。唐塔到唐天复元年(901)李茂贞重修法门寺塔始添塔心棱柱,加固了木塔,使唐建木塔一直保持到明代后期。发掘资料证明,木塔定型于唐代,塔形四方可以和西安大、小雁塔比美,由于木塔底层周围有20个回廓柱,结构成正方形殿阁式,更比砖塔奇巧艳丽。 法门寺真身宝塔崩毁,引起了不少佛徒僧尼的惋惜悲叹。西蜀大州(即古大州驿,在今四川纳溪县南)有一笃信佛教的居士,伤感得痛不欲生,誓愿为重建宝塔而残肤苦行化募。他用"百尺长"的铁锁链,穿锁在自己的肩筋骨上,为佛增光,不怕疼痛劳累,拖地行乞,到处募缘,他以许玄度(可能也是个虔诚的苦行居士)为榜样,为恢复真身宝塔募化了不少资财。为此他在庆隆六年(1572)还写了一首诗,又不具姓名,由此可见他的为佛而自我牺牲精神。这块诗碑至今还嵌镶在法门寺正殿内西墙壁上,使人读之,就会想起西蜀大州居士的悲壮事迹。诗为七字句,但又少两字,读时拗口,不好标点,此诗抄录标点如下: 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想痴僧债。 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 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 木塔崩毁10年后,明万历七年(1579)有扶风佛徒杨禹臣、党万良等,募化钱财,倡导修复法门寺塔,经时30年,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竣工,将四层木塔改建为13层砖塔。塔身高56米(一说47米),八面八棱,棱角为雕琢成的花砖砌拱。拱角悬铃,共有的个,在晚风晨光中口叮咚作响。最上层无洞门,地面第一层塔门朝南,门高1.26米,宽1.4米,门额刻石"真身宝塔",正东面额石刻"浮屠耀日",正西面额石刻"舍利飞霞",正北面额石刻"美阳重镇"。其它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面分嵌乾、坎、良、震、巽、离、坤、兑八封文以记方位。塔第二层到第八层均有斗拱、栏杆;九层以上为青砖拨檐。从二层起到第十二层每层各有佛龛8个,共计88龛,每龛供奉铜佛l至3尊,共计104尊。佛像旁边放置经卷函匣,外罩铁网。塔顶为青铜铸造的刹顶,三片焊接成葫芦形状,高约2.45米,直径1.45米,中间横铸"明万历三十七年造"八个楷字。白昼耀日,金光灿灿;夜晚使周原上空多一颗金星。塔基边长27米,高1.8米,塔身、顶、基三项数字加在一起法门寺塔通高为60.25米9仅次于西安大雁塔的通高(64.1米),比小雁塔的通高(43米)高出17.25米。法门寺塔巍峨壮观而宏丽,在关中西部手屈一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