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限的考古资料分析,至晚在元魏时期,即大魏二年(558)法门寺就已建塔成寺。但这只能证明法门寺北魏有过建塔寺之举,但不是建塔之始,更不是法门寺输入佛教之始。所以,法门寺瘗埋佛指舍利的时间上限应提前,或许是东汉末年,即与佛教东传同步。 东汉佛教初传,举步艰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风渐盛,法门寺佛指舍利也渐渐为众所瞩目。东晋十六国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信奉并扶植佛教,割据华北的后赵石勒、石虎就是早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尊奉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大力发展佛教,并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佛图澄以精通异道之术而著称于世,曾主张修正戒律,甚至还参与军政大事。在他的教化影响下,使佛教开始逐渐摆脱过去对黄老学说和神仙方术的附庸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佛图澄之后,经过著名高僧道安、慧远、鸠摩罗什等人的努力,终于为中国佛教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历史时期,域外高僧纷纷来华传法,中土僧人也西行印度求法。 法显(?~约422):东晋西行印度求法的著名历史人物,著《西游天竺记传》,对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佛图澄(232~348):西域人,本姓帛氏,见识超群,学识渊博,能诵经十万言,热心于讲解佛经,前后授徒近万人,是当时著名高僧。《高僧传》说佛图澄善于神异,在当时社会里,他这样作是一种方便法门。 鸠摩罗什(343~413):龟兹人,先后在西域、长安传教,被龟兹和后秦姚兴尊奉为国师,是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奠基人。 慧远(334~416):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人,开创以念“阿弥陀佛”为特征的净土教。 [CHAAD]
东晋十六国时,佛教传播在中国得到正真的大发展,诸少数民族入主于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流域,扶植佛教。鸠摩罗什在后秦时被后秦国主姚兴迎入长安;著名高僧道安与弟子慧远,在南北佛教事业的开拓方面大展宏图;到5世纪后半期,由国家皇室之力所造的大型石窟显现于世。“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和“宝相瑞光”的龙门石窟相继完成。敦煌莫高窟是举世最大的石窟群,保存了4世纪到14世纪1000余年的佛教文化艺术,珍贵无比。佛教在此时已高度发展。 由吴黄武三年(224)到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年间(566~572)300余年里,在风起云涌的传播佛教潮流中,西域高僧不断来华,扶风法门寺为这一潮流的要冲,得风气之先,佛教至此已传布民间,各村寨竞相建寺。 北魏时,上自皇帝,下至贵戚大臣,州郡牧守,倾心崇佛,大做“功德”之事,除于高山秀阜开凿石窟佛寺,在民间广建寺塔之外,为不断发扬佛教的形迹,让佛教传遍中国,在帝后礼佛的同时,动用皇权,以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追本溯源,开示佛之舍利,供养佛祖。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