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敏毅 查新华字典,“盩厔”为专用县名,在陕西省,即今“周至县”。《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种说法对“盩厔”的意思是一种曲解。疑当时作者没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实证据而以此地山好水好,来解读“盩厔”二字。今天为了探索“周至”历史源流,还“周至”一个本来面目,我们又把“盩厔”请出来同大家见面。 一、盩字出现在典籍史书中的记载 《旅鼎》青铜器载: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 《害夫簋》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样。 《诗传》载:“盩为古公父名”(即诸盩)。 《吕氏春秋》载:“涉血盩肝以求之”。 《前汉地理志》载:“右扶风有盩厔县”。 《康熙字典》释意:“盩”为一地名,是一专用字,即陕西省盩厔县。 二、“盩”字字理的解读 “盩”字的本意是一种祭祀的表现,它是由三个字组成。1、幸:幸者可庆幸。福善者事皆为幸。非分而得曰幸。非所当得而得,不可免而免曰幸。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天子所驾车至,赐以食帛,民爵有级,或赐于田租谓幸。失而复得曰幸。2、文: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五色成文而不乱,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绳之政由是文籍生。依类相形故谓之文,其后相益即谓之字。3、皿:为一种祭祀使用的器具,古人常用奴隶或牲畜祭祀先祖神灵,在宰杀时接血于器皿之中,接血的器物叫皿。祭祀的组织者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达到他要达到的目的。祭祀是夏商周以来先祖告祭神灵的一种文化,“盩”就是一种祭祀表现的形式。 三、盩厔之名以古公父诸盩而得名 《康熙字典》载:“古公父名诸盩。”《吕氏春秋》有:涉血盩肝以求之。《中国通史》载: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西甘肃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谱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子不匜,后因夏衰,失官而奔于戌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传九世,到古公亶父,因受薰粥、戌狄的进攻,从豳迁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兴建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被周人追称太王。 《西周系列丛书》之二,11页载:“周初生产力低下,百里之地不能养活十五万人,古公由岐山移民渭水流域”。从周原与南原的村名就清楚的看到这一历史。周原有青化、齐村、洪水、任家、强家、齐镇、齐家、凤雏等村名,南原眉县有齐镇、齐家寨、齐村、凤村、横渠、上青化,周至有下青化、强家堡、齐家堡、任家城等村名。 两地相同的村名对探索周至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足以证明古公时移民渭水这一记载的真实性。 唐孔颖达疏《诗经·绵》篇引《庄子》与《吕氏春秋》说:“大(太)王亶甫(父)居豳,狄人攻之,与之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甫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请免吾乎,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异也。吾闻之不以所养害所养。杖策而去。人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下。” 《尚书大传·略说下》云:“狄人将攻,大王亶父召耆老而问焉,曰:‘狄人何欲?’耆老对曰:‘欲将菽粟财货’,大王亶父曰:‘与之’。耆老曰:‘君不为社稷乎?’大王亶父曰:‘社稷所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亡民也。’耆老曰:‘君纵不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大王亶甫曰:‘宗庙吾私也,不可以私害民’。遂杖策而去,过梁山,邑岐山。周人束修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户之邑。” 《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豳,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史记·周本纪》:“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不得已也。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我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我,杀人父子而君子,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通过上述记载,说明古公亶父选择定居岐山决非偶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定居岐山之前的斗争是非常之激烈,岐地绝非无人占领之土,周人携带三千户定居岐下必有一场争斗。 《史记》载:古公之前有四位先王曾受戎狄侵犯,一年内就换过三位先王,诸盩就是其中的一位。 《吕氏春秋·节丧》涉血盩肝以求之,这里盩不是别人,就是古公的父亲诸盩。诸盩的三位兄长在一年内都被戎狄战败,他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承了政权,不可能不为子孙、社稷、臣民着想,他不能再同敌人战斗下去,只有另辟蹊径走出洛水的豳,只有南下渭水谋求生存,南下渭水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只有采取一边谈判,一边战争,最后达到其目的。古今中外战争的结局大都离不开领土割让这种方式。诸盩南下,一路与商属部落作战并于渭水流域的太白山下取得了胜利。 到者为厔,《康熙字典》说:“厔为古字”,为一专用字,即盩厔的厔。没有诸盩的“涉血盩肝以求之”就不会有盩厔,诸盩没有到盩厔,盩先王宗庙就不会修建在盩厔,诸盩没到盩厔竹峪也不会有竹峪之名的出现。(竹、诸同音,周人为了避讳“诸”字,写作“竹”字。古来竹峪有峪无竹。)诸盩没有到盩厔,《旅鼎》铭文上在盩这地方的军营就不会出现。历史学家认为地名、人名、庙名,就是一个永不灭的历史证据。 西周南原竹峪当时属商王管辖之地,这里人烟稀少,为森林沟壑之地,属民族力量最薄弱的地区。之后微子来到南原,在今周眉交界泥峪河下游一带定居,并发展成为一支力量。微的儿子南宫适后来投靠了古公的孙子周文王,并成为文王八士之一,南宫适协助文王于宝鸡东的溪水河畔潘溪请姜子牙为军师。又帮助文王于南原竹谷建立军营,周人二次移民于南原,周至哑柏以南的昌公原就是当年文王的移民地。之后文王封南宫适为大将。他又帮助文王消灭了周至以东的古崇国,从此周人势力不断壮大,文王自岐迁都于丰。武王继位又由丰迁都于镐,公元前1046年武王于周至军营发兵联合四方诸侯一举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西周政权。 日月如箭,眨眼千秋。西周衰败,东周列国各霸一方,群雄争斗,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王专政,二世残暴,十四年后被国人推翻。汉高祖称帝,传六世至汉武帝登基,施政兴国提倡儒家思想文化,追儒宗祖,索儒之源。尊周公为儒家之圣,周公是古公之孙,古公是周的奠基人,周人称古公为周太王,太王的父亲诸盩拯救了周人的事业,为周人建立周政权奠定了基础,盩土为诸盩所得,汉武帝在太初元年设置县名时以诸盩之名于终南置盩厔县。 四、盩厔之名的佐证 还有一个青铜器叫“旅鼎”,有铭文33字,其大意为:唯公太保,来伐反夷之年在十一月庚申这天,公在盩这个地方的军营赐给旅十串贝,旅用来作父亲的祭器。旅鼎中盩这个地方的军营不是别的地方,就指的今天的周至县。 中国历史学家唐兰在“旅鼎”金文释文中说盩就指的汉盩厔县。 青铜器“旅鼎”的出现揭开了盩厔的本来面目。2006年6月通过西北大学温作基教授在西北大学教研室找到了“旅鼎”唐兰的释文。同年7月又通过陕西考古专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吴梓林老先生调到了“旅鼎”的档案及“旅鼎”的图样。 由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置盩厔县,公元前1043年制造“旅鼎”,有盩这个地方的出现,把周至历史的记载向上推进了1040年,并揭开了周至来历之谜,推翻了以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的谬说。 据考古专家讲,从目前收藏的出土文物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县的名字被铸造并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上,而且长达三千年,唯独盩厔其一也。这是一个奇迹,是周至人的骄傲。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