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编者按】周至县域,自骆明封国,蒙昧初分,至今已有约五千年的文明史。期间不乏圣贤哲师之高士名才,或生长于斯,或活动于斯。为周邑著彩,为华夏辉煌,垂为千秋伟业,流布万世英名。数典策论,则古骆国君骆明、人文始祖仓颉、华夏财神赵公明、道德哲人李耳、儒学大师李颙,五大圣贤,集于一地,为前辈后世所景仰。今又盛世,改革风起,壁垒洞开。经济大潮,铺天盖地。倡导吸纳欧美文明,更应弘扬东方文化。道法自然,明体适用。宣五圣之威烈,壮邑人之气概,乃贯彻当届“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举措之先声也! 一、古骆国君主骆明 《黄帝与黄帝陵》(《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辩》)载:“黄帝生五子”。 长子禺豸虎,次子昌意,三子骆明,四子苗龙,五子始均。 骆明生白马(鲧),鲧生禹。 旧《周至县志》载:“周至、古之骆国”。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周至是祭祀古帝的地方,古帝亦是骆明。”宋罗泌《路史》载:“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谷,故周至地。”《陕西文史》载:“陕西古有骆国,后有扈国、崇国。骆明为陕西人的始祖,是大禹的祖父,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之一。” 依据上述资料,黄帝的第三子是骆明。而骆明在骆峪一带有实地封国——骆国,可见骆明是实有其人。他是鲧的父亲,禹的祖父。骆峪曾有鲧庙,今为西骆峪水库淹没。禹生于骆峪。骆峪有一地名叫老城,即是古骆国城。老城西边的山谷叫禹谷,禹就生长在禹谷。 古骆国君主骆明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约在公元前21—24世纪。骆明是黄帝的儿子,是一部落族首领,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时代民风纯朴,骆明尊帝之命,为民效力,同民共荣辱,日出日夕治国于骆,他方部落无不敬之。圣人治国,置法不变,使民其安,《礼记·礼运》载:“耕父推畔,道不拾遗,狗彘吐菽粟而城廓不闭,人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风雨时节,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冥芙屈轶,紫房赭茎,史不废书,海不扬波,山不爱宝,翠黄伏樎,兹白恋皂,焦明欢阿而龙鳞扰于阶除,日蟹虹蚓,禺蛄牛蚁,黄神黄爵,白泽解荐,府亡虚日,是以九瀛仰化,诸北贡职,扬裘柜鬯,贯匈长股,莫不来庭而依朔。” 生长于古骆国土地,又从这里走向外界更广阔的天地的骆明的子孙,也是功过显于天地,盛名扬于古今。 尧作天子时,鲧受命治理洪水。他治水九年,用堵水法无果,仍洪水泛滥,田地淹没,人民生命财产无法受到保护,百姓流离失所,被“殛于羽山”。 舜作天子时,禹又受命治水。他总结记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实地勘查,小流域治理,取得经验再大范围推广的方法。他过渭涉洛,辗转来到黄河壶口。在壶口受到启发,变堵截治水为疏导治水,因势利导取得成功。首先洛渭二水得到治理,人民安居乐业。之后由渭而下,治理黄河。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户县有三过村)因大禹而有村名。大禹于今户县县域建立了扈国。在河南的西部与山西省南部,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这一地方称为中岳嵩山,嵩山也称崇山,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华夏大地,他划分天下为九州。他的足迹所到之处,人民无不遵从和拥戴。禹治水获得巨大成功,舜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后来,禹在阳城(今禹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称为夏禹,也称崇禹。),夏传14世17王,长达400余年。 骆明,古骆国君主,中华民族的古圣人之一,华夏民族祖宗之一,中华骆姓氏族之宗。周至五圣之首。 二、人文始祖仓颉 仓颉,黄帝史官,中华文字创造者。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鸟书契。仓颉造字有功,黄帝赐仓颉以仓姓。仓字原为仓,意为君上人。后人尊为人文始祖。 仓颉是历史上的传说中人物,生在何地?死于何处?造字在哪里?说法不一。陕西白水说仓颉死于白水,白水有仓颉庙、陵,有史官村等。陕西西安说西安有仓颉造字台,山东阿城、寿光,河南开封、虞城、南乐,都说他们那里有仓颉墓、庙。从碑石文内容来看多为明清撰文。内容大有附会之嫌,仓颉陵园庙宇建筑大都是明清所建。仓颉的姓是黄帝赐给的,各地却没有一处有带苍字的村庄出现在仓颉的历史记载上。 而明清《周至县志》载,金史记有朝廷将仓颉庙建于周至。录金史全文如下:仓颉庙金建,久废,不详处所。叶鲁谷神庙金昌五年建,今废。按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五年正月乙亥,以叶鲁谷神始置女真文字昭加封赠。依仓颉庙立周至为例,祠于上京纳里浑庄岁致祭,令其子孙拜奠。 又《礼志》云,真献郡王庙明昌五年建,言叶鲁谷神创制女真文字,乞各封赠官爵,建立祠庙。令女真汉人诸生随拜孔子之后拜之。有司说,叶鲁谷神难以致祭,若金源群真献王谷神(完颜希尹,金史有传)则享太庙矣,亦难特立庙也,另再议。礼官言,前代无创制文字人入孔庙故事,如于庙后或左或右置祠,令诸儒就拜亦无害也。尚书省诏,若此不负国家厚功臣之意,遂诏令依仓颉庙立周至为例,官为立庙于上京,春秋致祭。据此,则金时曾立仓颉庙于周至,为确定无疑的事实。 仓颉造字在周至,活动在周至,其理由有两点。一是金朝政府下令行文,仓颉庙建于周至是在作过考察后行文的。二是仓颉的苍姓是黄帝赐给的,唯独陕西周至竹峪有苍峪村,峪内有上人院。上人亦是人上之人,即君上一人(繁体字倉)。古时仓、苍通用。上人院是古人为纪念仓颉修的祠庙,有唐诗为证。 贾岛《题竹谷上人院》诗曰“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原。樵径连顶峰,石泉通竹根。木深犹积雪,山浅未闻猿。欲别尘中苦,愿师贻一言。”温庭筠《题竹谷神祠》诗曰“苍苍竹谷晚,一径入荒祠,古庙风吹马,虚廊日照旗。烟煤朝奠处,风雨夜归时。寂寞东湖客,空看蒋帝碑”。查《晋书成帝纪》称仓颉为蒋帝。可以想见,在唐以前,周至县竹峪境内就有纪念仓颉的庙宇《上人院》,金时又再度修建。 汉字的产生对中国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仓颉的造字传说早在战国时就已流传。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的历史的文字来说,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发明的。文字的产生有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说早期的文字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有许多异体字,也就是说一种字有几种写法。如果说文字是某一个人创造发明的,就没有必要创造这么多麻烦。荀子就曾经认为古时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创造的。仓颉做了一些整理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颉之前文字就产生了,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期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在于对这种符号字进行了整理化一的工作,因此他受到了世人的崇敬和称颂。 仓颉是周至历史上的第二位圣人。 三、华夏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俗名黑虎,商代末期人,祖居周至县集贤乡赵大瓦子村。自幼家贫,能吃苦耐劳,刚直勇敢,臂力过人。时终南山有虎害民,民不安生。公明携平日砍柴利斧、扁担、绳索等工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入深林,寻洞穴,过峭壁悬崖,找到了黑虎。他与老虎顽强博斗,生擒猛虎,为当地群众除了祸害。朝廷得悉此事,商王传令要公明从军为国效力。公明不负君命,从军英勇作战,屡建功勋。时适周纣交兵,朝廷加封公明为大将,后又统领三军,为兵马大元帅,与周兵交战,死于沙场。赵公明战死后被追封为财神圣人,加如意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道家尊其为正一玄坛元帅,赋与他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公明神画像或塑像均为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钢鞭,身跨黑虎。故人称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其所以受到世人的尊重,主要是主持公道,能为国为民,不谋私利。 赵公明是周至历史上的第三位圣人。 四、道德哲人李耳 李耳,字聃,又号老聃,春秋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后乡区仁里村。 他曾作过周朝征藏史掌管图书的史官,精于历史,熟于掌故,明于大道,并总结吸收了先民中的积极思想,创造性的形成了一个精密玄奥的学术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古代第一位大哲学家。周敬王十七年,年青的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满头银发的老子劝他要收敛锋芒,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就像财不露眼那样。孔子事后赞叹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至于龙,出没在风云之上,实在是难知了。老子,不就是一条龙吗?”民间流传的《孔子问礼图》,画的正是这幕儒家和道家聚会的动人情景。 老子在西周昭王时(公元前五百年前后)西游来秦。时尹喜为函谷关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是春秋时各国入秦的关口。老子到了函谷关,尹喜对老子非常崇敬,他辞去了函谷关令,奉迎老子来到楼观台。在楼观台,老子演讲道德五千言,成为一部包罗天地万物大智慧之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哲学巨著。 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总纲是“无为”,用道德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化,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其自然的道德思想。治国行为要把不合理的社会事物改造为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有老子这样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哲学家在楼观台授课,因之楼观台亦成为天下闻名的道德圣地。 东汉顺帝时(公元一百三十年前后),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即:“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奉老子五千言为基本经典。张道陵自作:“老子想尔注”,解释之。从此老子其人其书被蒙上了宗教色彩。 老子卒后葬于西楼观就峪口之大陵山。 至唐高祖时,李渊因老子与自己同姓,追念老子为先祖,并在楼观台修建宗圣宫崇奉,后历代唐皇累加尊号,甚至在全国各地立庙祭祀,一直延至近世。 当之无愧,李耳是周至历史上的第四位圣人。 五、儒学大师李顒 李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蔡原堡(现二曲堡)人,明清之际儒学大师。 李顒自幼家境贫寒,九岁入私塾,仅读二年启蒙而辍学。其父李可从,字信吾,以武力著里中,人称李壮士,为明军一小官。明崇祯十五年随军与李自成农民军战于河南襄城,兵败阵亡。母彭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为了抚养二曲成人,节哀忍痛,艰难支撑门户。二曲时年十六岁,家中无一椽寸土之产。先租居县城内街坊某小屋,因房租不继,被逐。后暂居于西门外新庄一亲友茅屋内。母子相依为命,饥寒交迫,过着糊口罕资,突常无烟的穷困生活。常一日不进食,或数日不举火。亲朋好友劝其母改嫁,介绍二曲出佣或充当差役,均遭拒绝。二曲心性好学,他十分渴望能进学堂念书。母见儿执意求学,就让其从师,但因家贫束修不具,屡遭塾师拒之门外。二曲愤悱终日,于是在母亲“无师遂不能学耶?古人皆汝师”的激励下,二曲矢志刻苦自学。生活仅靠其母纺织缝补维持。二曲经常拾柴换粮,杂以糠菜裹腹,日久肌色如菜,人们都叫他李菜,后来成名还有人称他为菜夫子。二曲从小就有志气,且天资聪慧,学而刻苦勤奋,采蔬拾薪暇,手不释卷。二曲家中无书,则求借于人,日夜赶抄,遇难题疑题,站立街头路边逢人叩问。后靠友人赠送一本《玉海》边查边学,早起晚睡从不怠懈。二曲读书涉及广泛,凡经史子集,无不周晓,西洋典教、外域异书,亦皆究其幻妄。二曲年谱记载,邑藏书之家渐知先生贫而力学,恣其翻阅。于是随阅随壁,数载之间上至天文河图,下至稗官野史,壬奇循甲靡不研极。经过十数年的刻苦努力,二曲终于三十而立,卓然成为清初著名的学者,以理学名关中,与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被誉为关中三李。与直隶河北省马奇峰、浙江黄宗羲并称为海内三大儒。 二曲的学术中心内容是:明体适用。何为体?何为用?他说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理学经济原相表里,进呈理学书,而不进呈经济书,则有体无用,是有里而无表,非所以明体适用,非内圣而外王也。所以明体多指道德的修养问题,就是要精研程朱陆王的心性之学,取舍其间,明道存心,适用就是要学会经济学,如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及外国水法等,明体适用必须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他说明体而不适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便是霸儒,他的明体适用成为一家之言,闻名海内,是宋明理学从未有过的。 二曲的另一个学术思想内容是:悔过自新。他三十一岁患过一次病,在家静养,深感于默坐澄心之说,悟出了“所学以明性而已,明性则见道,道见则心化,心化则物理具融,自是屏去一切,时时返观默识,涵养本源,潜心“濂洛关闽”,“河会姚泾”,之说,将良知、养性称作人之灵原。他认为人性本善,因物欲蒙蔽走上歧途罪恶道路,好象明镜蒙上灰尘,珍珠沾上污垢,若将灰尘揩拭,污垢洗涤,则明镜珍珠完好如初,而恢复灵原的最好办法就是“悔过自新”。古今名儒倡导的救世虽多,总不出“悔过自新”四字。何为过?何为新?他说:凡人异于圣者无他,过累之也。知悔必改,过尽,则本复原,则圣也。曷言乎自新,自新者求复其本原出尔。他在这本论文里共列举了张载、朱熹、徐庶、王阳明、周处等十几位历代人悔过自新的范例,说明一旦迷途知返,悔过自新,仍可成圣成贤。 明学术正人心,是二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四十岁以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讲学中,深感世风日下:妖贼不知正道,大肆猖獗,中外贪肆风,缙绅奔意成俗,由学术之明晦,明晦复由于当事之好尚。他对当时社会时弊感叹地说:“学术之晦至是而极也,人心陷溺之深至今日而不忍言矣”。因此,必须加强教化,讲明其道德人伦,父子君臣之义,提醒廉洁奉公爱国忠君之心,这是救人正心治理乱世的第一要务。 二曲受常州知府骆钟麟之聘(骆原于周至当过县令,与二曲为神交),至江南授业,一时名传远近,云集门庭,当地惊叹,为江左百年未有之盛。二曲先后讲学于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听讲者环耳拱听,问道者络绎不绝。不久又回到陕西,1673年应聘主讲关中书院。为了约束礼仪,整肃身心,他立有学规、会约,三月之内学风大变。他告诫“治学不必骛高远,谈道学,论性命,但就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近者”。讲授方法是启发式教育学,贯彻因人指授。 二曲为了弘扬他的学术主张,终生倾注全部心力于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主人达人”,“移风移俗”,“拨乱反正”,乃至“扭转乾坤”,其功全在讲学。他强调教育乃人生之命脉,宇宙之元气,不可一日息焉者也。康熙七年他应聘东行蒲城、同州(今大荔)、华阴、高陵等地讲学。“关中士子翕然尊师之”,耆老名士如少墟门人党湛,年已八十亦冒雪履冰,步访就正所学。 二曲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誓不仕清,决心“宁可孤立无助,不可苟同流俗,宁可饥寒是甘,不可求人求怜”,身体力行,为人师范。康熙十三年(1674年),陕西总督鄂善,巡抚阿席熙以山林隐士,举荐二曲入朝。二曲曾八次上书以疾力辞。十三年有命复征,差役数至住所,催促验视,诱逼,二曲坚卧,恬不为动。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举博学宏词。兵部主事房建桢又以海内公儒相荐,二曲以疾坚辞。催檄羽至,急如星火。大吏临床呵斥威逼,见二曲不言以抗,立命连床抬走。行至西安城南大雁塔,二曲拔刀自刺,官吏惊骇,方令释放。十八年,二曲荆扉反锁,栖陋室,足不出户,窍壁以通饮食,即家人亦不多见。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游至陕,闻二曲盛名,再次召见。这时二曲已年逾古稀,更以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拒绝。康熙深知众望志坚,难以相强,亲书《操志高洁》匾额及诗幅赐给,以示褒奖。 二曲一生埋名治学,不入官府,不履城市,而于世道人心未尝一日忘怀。他希望朝廷整节吏治,反对那些“实政不修,粉饰以作善,持身不慎,弥缝以掩恶”的官员,对“嗜利耽耽,意进攘攘,多得钱而好官我为,笑骂由他笑骂”的贪官污吏更为深恶痛绝。怒斥其“剥民膏以事人,刮民财以肥已。”曾提出:以清核豪霸隐占之地,归还就近农民,使民有常田。他苦心孤诣地选辑真山西、吕新吾、海瑞、任机等廉吏的经验政绩,编成《司牧宝鉴》,以期从政者借鉴仿效。他痛心民疾,曾多次向抚台各级衙门条陈急务,为解救灾荒献策,时刻不忘,吾辈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 二曲传世著作康熙雍正年即有刻本,光绪补入《四书反身录》,《垩室杂感》等印成《二曲集》四十六卷。 把李顒列为周至历史上的第五位圣人,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其终生未入仕途,“寒士”一介,不足挂齿。君不见,其所创立的学说,其深邃的思想所闪烁的理性的光辉,洞穿天地,照彻古今。加之“操志高洁”,其贤其圣,有何疑哉! 【毛敏毅】周至县竹峪乡金盆村人,生于1941年,中学文化。曾从事会计、农业、建筑、木工。担任乡企办供销经理。1988年后下海经商。一生热爱历史文化。创作有《唐王擂鼓台》、《爱你我为你》、《周至五圣人》、《周至源流考》、《周至八景》、《古骆国》等。
作者:毛敏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