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陕西武功县处于由长安、经咸阳、西去阳关的丝绸古道上。在这武功县城的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当地群众称其为“教稼台”。每当人们提起它来,都带着异常崇敬的口气和表情。前来武功旅游的中外旅人也要临台瞻仰;再加上每年十一月间的武功东河滩大古会,也必在这教稼台下举行……这么个不起眼的砖砌台台,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声望和吸引力?它的这个台名又是如何来的呢? 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周民族的祖先后稷就出生在这里,他的名字叫做“弃”。他的母亲名叫姜嫄,原是邰氏的姑娘,后来做了高辛氏帝喾的元妃。 有一天,姜嫄到郊野踏青,发现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心里很高兴,便调皮地想踩着那脚印走路。谁知刚踩上那脚印,就觉得身体有所感动,象是怀了孕的光景。孕期刚满,便生产了,一看生的是一个圆圆的肉球,姜嫄感到害怕,以为不祥,便把他抛弃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自己躲在一边,等旁人把他捡去抚养。说也奇怪,来往的牛呀马呀等牲畜都小心翼翼地躲开孩子,不去践踏他。姜嫄听到儿子哭得伤心,只得又把他抱到山林里去扔掉,碰巧又遇见许多人在那里伐木,没有抛成。姜嫄跑累了,狠了狠心,又把他抛在沟渠中的寒冰上面。说也奇怪,突然从空中飞来一只大鸟,用它的一只翅膀垫着孩子背,另一只翅膀盖着孩子,使孩子温暖,不受寒冻之苦。看到这种情况,姜嫄深受感动,又感到神奇,便走过去把儿子抱了回来养育成人。因为起初原打算抛弃他,因此为他取名曰“弃”。 弃在小时候做游戏时,喜欢学着大人的样几种树呀。麻,呀、豆呀,他种的麻,豆等农作物长得很茁壮。到了长大成人,他就特别喜欢耕田,种庄稼。他常常去察看土地,看它上面适宜种什么庄稼,凡是适宜播种五谷的就适时播种,到时候就去收割。那时候,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们常常挨饿受饥,国君尧常常为此担忧,这时冒出来弃这么一个立志务农并做出了成绩的年轻人,非常高兴,便要人们都向弃习农,还赐弃以“金”三千斤做为奖励。弃用这三千斤金(青铜)制造了许多铜制农具,以代替耒,耜,石镰、石斧等木石农具,并赠送给人们。 弃见人们只种那么几样豆、黍杂粮,产量很低,又听说天上有百谷之种,便千方百计地上到天上拿来了百谷之种分给人们播种。他见人们用铜制的农具翻地仍然很吃力,往往误了农时,他想:“能不能找一种比人力气大的动物来帮助人翻地呢?”他看到狗,觉得狗太小,力气必定不大;羊呢,更不行了,豕(猪)呢,太懒!一天,他路过草场,看到那里放牧着供祭祀用的两头“神牛”正在抵架,两头公牛都瞪着眼、撅着尾、低头亮角,互相攻击,顿时便把一道篱笆踩得稀烂,一头牛把双角抵进了另一头牛的前胸,那牛顿时倒在血泊之中!弃看到这里,心头顿时一亮:“牛的力气大,得让它为人们翻地!”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人们,人们都认为他是发疯了:“谁见过用神牛耕地的?!普天之下闻所未闻!”连一向支持他务农的尧也表示怀疑,但弃说干就干,拣个头最大也是最凶狠的公牛先训练。说也怪,那头谁也不敢惹的大公牛到了弃手里却异常驯顺,弃认为牛的角力气最大,便把绳索挽在大公牛的双角上,吆它曳耜翻地,果然省力不少。 弃驱牛翻地的情景被他的异母弟弟叔均看见了,这个小叔均也是个肯动脑筋的小伙子,他协助弃完成了用牛耕地的整个发明,因此也有传说说发明用牛耕田种地的是叔均。 人们见弃和叔均兄弟俩用牛耕田种地,既耕得深、耕得快,又省气力,便纷纷地向他俩求教。俩人总是手把手儿地教,从不厌烦。但求教的人太多,一个一个地教怕误了播种的节气,于是弃想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在一块高地上操作,人们在底下观看、揣摸,这样一来果然有效。帝尧听说弃不负他的期望,便选拔他来做农业总管---“后稷”,教天下人耕作种田。所以后人便称弃为后稷。舜继承尧做了国君,也经常督促勤奋的弃说:“弃啊,黎民们又将受饥饿的威胁了,你这个做后稷的该及时地去率领大伙插秧、播植百谷了吧。”弃果然更辛勤地去教导人们耕田种地。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总是及时地在那块他曾教民耕作的高台地上,把自己的最近最新的发明创造教给天下各地赶来学稼的人们,因此,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为了表彰弃的辛劳和成绩,帝舜便把他封在他母亲氏族所在的邰(即现在陕西武功县一带)这个地方,号称后稷,别姓姬氏。 百姓们为了纪念教民学稼的后稷,便在他当年经常教民学稼的高台地上砌起了教稼台。 可喜的是:后稷的“故国”武功地区在解放后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产麦地区,更有庞大的现代化的“教稼台”——西北农学院在培养成千上万后稷式的现代农艺师,它必将为祖国农业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