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闻龙腾汉江击掉声,岁岁年年都有五月五。 尽管现代生活使人们对旧俗淡漠,但那一天依然是晨插菖薄,早餐必食粽子、大蒜和鸡蛋,控亲访友合家欢。 惟老辈人尚记得每逢端午,孩子们着新装戴香包、妇女戴栀子花,老少皆饮雄黄酒以消灾除病,饮饱酒足之后看龙舟,使节日氛围极尽狂欢如浪迭起。 安康虽然为西部三秦僻地,但那条古老绵长的汉水却与长江一脉相承。带有点楚文化色彩的赛龙舟,使之秦风楚韵交相辉映岁月沧桑。确切地说,明清之际湖广填陕西,移民溯江而至,赛事日盛,留得一点乡思。 安康首次史载汉江龙舟赛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藩既平,山河一统。那年“端午官长率僚属观竟渡,谓之踏面”。当时光流泻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在即,“端午龙舟竞渡,江岸观者和云”,“河街自西关以下,小北门以上皆为之途塞”。 炎黄子孙崇拜龙的图腾遂与龙共舞,祭祀屈原和诗人同歌共饮,抑或是敬畏水神视汉江为衣食父母。道理不言而喻,赛龙舟多是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象征。若是兵灾匪祸,饥谨连年,则不会有此盛事。 老安康人难以忘怀1985年,西安制片厂初起楼台,一部《庆丰收赛龙舟》的纪录片,展示了汉江儿女劈波斩浪的豪情壮志。 那年端午节,风和日丽,从安康七里沟至小北门,江面宽阔如镜,旌旗飞舞,鼓声动天。司令台在陈公台(安康港)岸边,党政军领导人与民同欢,倾城而出,万户空巷。城墙河街人山人海,汉江北岸人群簇拥呐喊助阵。江中龙舟时而竞渡时而争流。波浪里,金、赤、白、青龙耀日光。龙舟健儿多为钟情汉江的船工、渔人、竹木行和码头工作,身着各色号衣,神采飞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龙舟赛的压轴戏是抢鸭子和内装赏金的猪尿泡,倾刻间,“混江龙”与“浪里白条”各显神通了。 知名度高中“中河街”、“黄金庙”、“小桃园”、“镇江寺”、“许家台”“三老汉”的龙舟为人称道。 当年我为少年人看不出什么名堂,而今才觉得那时欢腾愉悦可与观赏世界怀比肩。古老的传统文化及乡风民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 赛龙舟,民间俗称之“划龙船”,本产生于山野江湖,经历代文人雅士推崇与渲染,“龙舟文化”以独特魅力,达到日臻完善,炉火纯青的地步。安康的龙舟赛源归吴楚,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祭龙”、“点水”,龙舟造艺及赛制(争流与竞渡),娱乐为主,名次淡之。同已洋化了的香港龙舟赛相比,显得传统文化的底蕴要深厚得多。 然而,在历史的扉页上,一次龙舟赛,镌刻着山城三百年(从1695年算起)盛衰荣枯和时代的烙印。在文革动乱岁月中,龙舟与牛鬼蛇及四旧等同。武斗中,龙舟劈为釜底之薪,具有艺术价值的龙头被付之一炬,愚昧无知荒唐至极。 1991年,久违了的龙舟,终于载着安康人改革开放的宏愿游弋江中,劈波斩浪。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