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荆山原的东端,有一座高约12米,周长约190米的陵墓,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太上皇的陵墓。这陵墓和别的陵墓有些不同,别的陵顶是圆的,而太上皇陵的顶则是凹的,呈八角形,当地人称它“八角陵”。太上皇陵为什么会成凹形?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汉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名执嘉,史称太公。公元207年,西楚霸王项羽攻进长安,一炬焚毁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使昔日繁花似锦的长安城化为一片灰烬。刘邦随后入关,只好把宫室家眷暂且安置在长安附近的栎阳(今临潼县栎阳镇东)。这时刘邦已为三军统帅,汉朝开车皇帝,但他却时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对当地农民十分尊重,无论事务多么繁忙,每五天总要拜望父亲一次。时间长了,太公十分不安,说:“高祖虽子,而是帝;我虽父,而是臣,怎么能让皇帝朝拜臣子呢?”后来太公一见高祖来拜,就赶忙拿起扫帚出门。刘邦见太公有意回避,忙扶住太公,问:“父亲,这是为何?”太公说:“你我虽为父子,而今已为君臣,不能因我而乱了天下之规。”刘邦见太公如此深明大义,对太公愈加敬重,并加封为“太上皇”,意为在皇帝之上。
[CHAAD]
后来刘邦迁都长安,住在长乐宫。太公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过不惯宫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餐鸡鸭鱼肉的奢侈生活,常常思念家乡、父老乡亲。刘邦看父亲年事已高,再让父亲回到故乡沛县很不放心。但太公思乡之切,竟为此得了一场大病。为了安慰太公,刘邦下令在渭河岸骊邑,信沛县故里,重建了一丰乡,并把故乡邻里的那些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菊的乡亲都迁来居住。见到故张邻里,太公格外高兴,病很快好了。太公死后,为表达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刘邦正式命名“骊邑”为“新丰”。 太公去世后,刘邦把父亲葬在新丰正北的荆山原上,意在让父亲能天天看到家乡。这荆山原地势辽阔,极目南望,直视无碍,渭水如练,滔滔东去,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回首北顾,乔山巍峨屹立,如千里屏障。人在塬上不禁增添几分浩然之气。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转瞬间到了唐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如熊熊烈火彼伏此起,连绵不断。在这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中,当时最有影响的是黄巢的黄巾军。他们从桂林出发,沿湘江而上,一路夺取洛阳,攻破潼关,横扫关中残唐势力,在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接着又向西、向北进军。 在关中取得富平大捷之后,黄巢大军扎营荆山塬上,汉太上皇陵西。黄巢南眺渭河,北顾乔山,忆古思今,感慨万千,无不为自己的辉煌胜利踌躇满怀。有一天,黄巢想登上汉太上皇陵一览关中风光。正当他兴致勃勃登陵之际,当地一位老农慌忙上前劝道:“将军千万登不得。”黄巢看看这老农,须发皆白,八十有余,忙问:“为何上不得?”那老农说:“太上皇陵,岂敢随意踩踏,不然要遭横祸的。”黄巢听罢,圆睁两眼,怒火冲天:“什么太上皇不太上皇,老子今天偏要上去踩踩,看他能把我咋样?”说罢,自带士卒,气宇轩昂,阔步而上。直到陵顶,黄巢气尤未消,又叫士兵拿来铁锨,怒气冲冲地说:“谁说太上皇头上不敢动土,我今天就偏要来试试”。说着一锨铲去了陵顶,扔在了西边(现在陵西有一小塬)。铲完之后,黄巢仰天哈哈大笑,说:“我黄巢专造皇帝老子的反,这太上皇算那路神仙?”言毕,只见狂风骤起,雷声大作,乌云滚滚,铺天盖地压下来,好不吓人。 黄巢一看炸雷爆顶,天昏地暗,刚才的豪气消了几分,心想:“莫非皇帝老子真的显灵,不由自己打了几个寒噤。于是慌忙拉了铁锨,向陵下跑去。铁锨在地上划了一道深深的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以后,汉太上皇陵就没了顶,成了凹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