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西(安)铜(川)线火车进入富平县城区,远远就会望见古城西边那座耸立云天的宝塔。这就是富平县有名的四景之一——圣佛寺宝塔。 这是一座七级八棱,用青砖筑成的空心古塔。据考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塔的第一级正南横额刻着:“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虽经多次大地震,淋漓千年风雨,它却安然无恙,至今依然岿然不动,矗立蓝天。说起这座伟岸挺拔、气垫宏伟的宝塔,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据说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后,唐王朝国力日衰。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江山,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在神州大兴土木修缮寺院,把国泰民安、江山稳固的希望,维系在佛祖的保佑上。显庆四年,为迎佛骨,统治者竟从东部洛阳携钱5万贯,绢8千匹,沿途鸡犬不宁,百姓怨声载道,朝野振动。唐王朝还大量征购宏材栋梁,广求能工巧匠将修建寺院,建筑十分豪华。据史载,这些寺院,“庄严轮奂,制置特丽,危槛对植,曲房分起,栾栌斗拱,枕坤而盘郁,”“雕梁画栋,各随其势,拓乾抱阙,既壮丽辉煌,且玲珑剔透,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在唐王朝的倡导下,修建寺院蔚然成风。
[CHAAD]
当时的富平县令自然也不甘落后.他们要在中山塬头修座寺院以求吉祥。他们征集了全县所有的能工巧匠,开工只修了三层,就再也修不上去了。县令闻之,以为匠有意为难消息怠工,传出命令:工期一天也不能拖延。如果误期,每人四十大板,发配边疆充军。工匠们个个急得团团转,但谁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有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路过此地,大家就忙围上去,向老者说明了情况,问老者有何办法。老者捋着三尺银须,不慌不忙地绕着宝塔看一匝,笑着对工匠们说:“你们问我,我也不懂。但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个人,你们试着找找。听说乔山脚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能工巧匠,请他来,也许会有办法的。”大家虽半信半疑,但死马当着活马医,也只有这一条路了。于是,他们派了几位工匠,一块到乔山脚下下寻找这位老人。几位工匠访遍乔山脚下的所有村庄,都说没有这个老人。寻找的人们狐疑:“莫不是这位老者骗了我们?”正当他们饥渴难忍,徘徊不定之际,前面忽然出现了一位老人。银须白发,虽年逾八旬,但神采奕奕,行走如风。他们喜出望外,匆匆赶来。老人见有人跟来,加快了脚步。“好坏就是这一趟。”几个工匠忍着饥渴,急急追上老人,搭躬行礼,说明情况。老人听完之后,微微一笑,转身便走,说:“我已是土拥到下巴的人了,那有心管这些事。”说着,头也不回只管向前走。几位匠人想追赶,眨眼之间老人已无影无踪。几位工匠十分惆怅,只好垂头丧气地调头回来。他们彻底失望了。在归途中,大家品头评足议论起这位老人。有的人说:“还没见过,这老头这么傲慢,简直目中无人!”有的埋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来。白跑了一趟,屁也不顶。”有的考虑回去如何交差。其中有一人沉默不语,细细地回味着老人的话,忽然灵机一动,似有所悟,高兴地喊道:“大家再别抱怨了,老人不是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办法了吗?”其他几个人目瞪口呆,都感到莫名其妙。这个工匠说:“老人不是说他已土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地说:“噢,全明白了。”回去后,他们按老人的指点用土拥。他们把土堆在塔周围,修一层围一层,七层宝塔终于如期修成了。 这塔高21米,各棱角有56颗铜铃,遇风鸣奏,如仙乐初起,袅袅动人。塔顶以黄铜铸造成,顶上嵌有宝珠。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有人说,有了这座宝塔,富平要出三石六斗菜籽官呢。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