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30-1950年是凉水沟泥娃娃的鼎盛朔。期间泥娃娃由崔应有、崔应贵、田富年、冯树明、冯树安五家做,手艺不外传。从1950年到了965年,老一辈泥娃娃手艺人相继去世,制作工艺虽有后代传承,但制作数量逐年下降,泥娃娃制作工艺开始外传,凉水沟冯家一位姑娘出嫁姬家邯,把手艺带到该村;城里有艾姓居民也开始做,但销量都不大。1961年,米脂曾有十几个婆姨在原南关沙滩店(王宪武的骆驼店)办过一个泥娃娃加工厂,由于管理不善,不到一年就天折了。 "文革"期间,做泥娃娃停顿了十年。"破四旧"的风头上,制泥娃娃的模型、工具全被毁坏。"文革"后,凉水沟农民冯光忠最先恢复泥娃娃制作。1980年以后,我和冯继祖重操旧业做泥娃娃,只是销路大不如前,几乎无人来批发,只能自己带出去零售。卖泥娃娃的地点也很有限,只有镇川古历三月十四庙会,绥德城古历三月二十八庙会和米脂城三月十八娘娘庙会上才好销售。后来姬家沛一户农家和南寺坡艾剑英也开始做泥娃娃。这两家直至今天还在延续凉水沟泥娃娃工艺,是很可贵的。 凉水沟的泥娃娃有过兴旺、发展的年代,在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的旧时代,曾给贫瘸的县城、乡村带来一些乐趣,在米脂的民间工艺史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一页。作为一种定型泥塑,它和陕北民间的剪纸、石雕、面塑、民歌、琐呐……一样充实、美化了百姓生活。 新时期,儿童玩具五彩纷呈,泥娃娃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它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仍有研究价值。 去年秋季,我应"米脂婆姨民间艺术作品展"筹委会的邀请,与妻子一起做了一批泥娃娃。重操旧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关爱民间艺术就是关爱历史,关爱人生。 凉水沟传统的泥娃娃是米脂一种潜在的、可开发的旅游产品资源。如果我们能赋于其新的生命,它将会成为新的亮丽的风景线。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