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在古洋州城北5公里处的筼筜谷,四面竹林环合。石奇花香,谷地地势平缓,曲径通幽,一泓池水波光粼粼,一脉清溪流水淙淙,谷内有一处形似砚台的地方叫砚台山,山上建有“披锦亭”。谷内山边长满了竹子。当时的洋州太守叫文同,字与可,他是四川梓州永太人,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尤其擅长画竹。他在任三年期间为官清廉,体察民情,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闲暇常携妻子到谷中探幽观竹,在砚台山上“披锦亭”咏竹吟诗作画,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画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
宋神宗熙宁二年,大文学家苏轼和其弟苏辙回四川老家奔丧。回归汴京途中,兄弟二人,取道来洋州看望了表兄文同。文同领他们遍游了洋州名胜,还特邀他们上筼筜谷赏竹,并教他们画竹的技法。每画时,文同就叮咛表弟苏轼:“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体会到了成竹在胸的道理,竟也画得和文同不相上下。
此后,苏轼来信,寄来文同让他题咏的《洋州三十景》和所画竹图,让文同品评。文同即在书房题绘《筼筜谷偃竹图》回赠,以褒扬表弟,也是勉励自己“成竹在胸”之气概。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