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始皇之前,中国有没有皇帝?“皇帝”一词在《尚书•吕刑》和《庄子•齐物论》等先秦典籍中确曾出现过,其所指,除上天的主宰者外,在人间则是对“三皇”“五帝”的简称。所谓 “三皇”,是后人对上古三个有重大发明创造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其中有巢氏构木为巢,为先民解决了住宿问题;燧人氏钻木取火,为先民带来光明和温暖;伏羲氏创造了记事符号,提高了先民辩识事物的能力。后来,人们又从传说中发现了神农氏、女娲氏、葛天氏等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于是就把“三皇”概括为“天皇、地皇、泰皇”,使“三皇”之所指由具象变为抽象。所谓“五帝”,按司马迁的《史记》所载,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部族领袖。他们的事迹,《史记》多有记载,无须赘述。汉魏期间,随着谶纬之学的流行,对三皇五帝的解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怪论,如说天皇有十三个头,地皇有十一个头,人皇有九个头之类。许多巫觋方士,利用这些怪论演绎出更多的荒诞不经的休咎征兆来欺世盗名,从而使“皇”和“帝”的本义蒙上了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如果我们捋去谶纬的杂质,“皇”和“帝”这两个不同概念的确切含义便很明晰地显现在人们面前:古人所谓的“皇”,是对那些通过认识、抵御和利用自然来为人类谋求福祉的人的最高尊号;而所谓的“帝”,则是对那些规范人的行为、惩恶扬善、促进社会进步的领袖人物的最高尊号。在秦始皇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同时获得这两个尊号的殊荣,而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皇帝”尊号的第一人,即“始皇帝”。
“皇帝”这个尊号是怎么来的?据《史记》记载,它是秦灭六国之后,朝臣和博士们议出来的。他们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秦始皇听了之后,决定“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这个决定,第一次把“皇帝”由天上搬到人间,由传说变为现实。
对于秦始皇这个尊号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誉者赞扬他的业绩,毁者攻击他的“暴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秦自商鞅变法以后,一方面,不断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用于生产实践,如用先进的历法报告时令,用先进的冶炼技术生产铁制农具,使用牛耕,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变革政治制度,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宗族分封政治体制,建立全新的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把这些改革成就推向全国,破天荒地第一次把中国的农耕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议论尊号的朝臣博士们的想象。后代一些毁谤秦始皇的人,一面给秦始皇抹黑,一面却给“当今圣上”冠以许多令人作呕的帝号。例如,唐代平庸弱质的高宗李治,就被冠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还有使中国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清代道光皇帝,也被冠成“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兹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这些充塞在尊号中的一串串汉语顶尖大话,足可使现代社会的浮躁、虚假广告望尘莫及!而秦始皇与他们相比,“始皇帝”的称号显得更贴切,更纯正,更名副其实。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