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对登榜
史阙疑少年时,私塾先生叫他和几个童生到韩城明伦堂应试。试题中有两个对儿,一个是“狮子巷口”,一个是“小老鼠”。 考试回来,先生问:“狮子巷口”是怎么对的。有的说他对了“谢村城门”,有的说他对的是“渔村斜边”。先生说:“你们都对错了。狮子是走兽,怎么能对‘谢村’、‘渔村’”又问:“小老鼠”是怎么对的”有人说对了“大花猫”,有的说对了“哈巴狗”。先生摇口头,说:“小老鼠说它身小,但它可老。这个对儿真不好对”。史阙疑光笑不言传。 考试榜出来了,只有史阙疑考上了。先生惊喜地问他是怎么对的他这才十分老成地说:“狮子巷口对的是鸦儿坡头。”走兽对飞禽,‘巷口’对‘坡头’。从现代汉语上讲:狮子巷口、鸦儿坡头都是方位词,子、儿、口、头又是方位词的词尾。先生赞道:“对绝了。”史阙疑又说:“‘小老鼠’对了‘短长虫’七寸子蛇矛盾词对矛盾词。”先生拍案叫绝:“对得妙,将来一定是人才” 二、考秀才
史阙疑在同州府考秀才时,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三条沟之险险,二百里之遥遥。骑白马,跃金谷,两槐夹井而王道生焉。” 考官阅卷时,不知文章讲什么,更不知据何经典。有心不录取,恐以后别人笑他学问浅,没眼力。思来想去,还是把史阙疑录取了。 新秀才拜考官时,考官最后特意留下史阙疑。悄悄问他:“你的文章中‘三条沟之险险’那段话引自何经典”史阙疑说:“不是引经据典,是学生随便作的”。考官不信,史阙疑说:“‘三条沟’是从韩城向南走,要经过三条大沟,沟深路险;‘二百里’是指韩城到同州府大约二百里;‘骑白马’是我来时,途中乡亲送我一匹大白马,‘金谷’就是合阳的‘金水沟’;两槐夹井,是我在金水沟看到一口井,井两边长着两棵老槐树。”考官急着问:“那‘王道生焉’呢”因为那时的文章写出王道,才是佳作。 史阙疑笑着说:“‘王道’,是我在路上看到一条直路交叉着三条横道,像个“王”字,因而写了‘王道生焉’。”暗含:“古今王道,也是人走出”之意。考官听了,不禁为史阙疑状物写景,记实述事以抒己见的真才实学所折服,就点史阙疑为头名秀才。 俗话说:“秀才点了,纱帽就在头上滚。”秀才头应是生史阙疑对当官不感兴趣,没给考官送一文钱礼。放榜后,史阙疑并没有被定为生。
三、震惊考官
史阙疑在古都长安,欣赏古城风貌,观赏长安八景。眼界开阔,广闻博见,欣慰之情,不消细说。把个进考之事,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开考了,他才慢条斯理地进入考场。虽说是初出茅庐,但他也胸有成竹。 试题出来了,作文题目是:在明明德他一看,便知这是四书《大学》篇中的一句话。原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于至善。”这等文章,他早已熟读成诵,含意也了如指掌。可面对现实,他无心按原义而发议论。朝政日渐腐败,民不聊生,科场诡弊,八股文太死,不知坑害了多少有识之士。他胸中愤懑之气犹如山洪爆发。史阙疑想着想着,他决意“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满腔怒气溢于笔端,千忍万虑凝成一句话。他提笔针锋相对地写了四个大字: 余怀清德 史阙疑须臾之间就交了头张卷,全场的秀才们一双双惊讶的目光一齐向他投来,人人心中为之一震,这后生可畏啊 秀才们这一震倒不打紧,监考官接卷后的一惊却非同小可。只见监考官那本来就发白的脸“刷”的一下子更白了,比试卷的纸还白得多。他慌忙报知主考大人。 这陕西主考大人一见“余怀清德”四字,立时吓得瘫软了“我的老佛爷呀”主考这惊恐之声,虽然小得如人将断气之前的弱音。但善于察言观色的监考还是听到了,也只有这监考才知道史阙疑这一刀子的厉害了。因为考题是主考大人出的,本意是要秀才们从德性方面做文章,万万没想到这交头张卷的史阙疑,偏偏从反面立意,写成驳论文章。我吃的清朝俸禄,竟敢叫考生颂扬明朝的道德。这恰恰是犯了清家的文字狱。事情张扬出去,必是杀身之祸,主考大人想到此,怎能不魂飞魄散呢 监考官立即向主考耳语几句,主考惊魂稍定,连忙着人请交卷后已在场外休息的史阙疑到内室会晤。 主考问:“请问先生,您是哪县秀才” 史阙疑泰然自若地回答:“学生乃是汉太史之后、王状元故里、刘抚院舅家——韩城东原黄河之滨的渔村人。”主考一听,对史阙疑肃然起敬。恭敬地说:“原是文史之乡的才子啊“失敬失敬先生之高见我等已领略了,望您千万别把事情弄大。只要先生海涵,录取之事,请放心。” 史阙疑说:“学生乐居乡间,农耕韩原,视功名利禄如草芥。只要大人主持正义,端正考风,不要亏了真正的有识之士就行了。” 主考连连许诺,并宴请史阙疑,给他发足盘缠,要他专候佳音。 据说这一次考试,还没有太亏人。史阙疑中了贡生。
四、“长安八景”即文章
长安科场上,史阙疑交了头份张,各县秀才不知史阙疑底细,纷纷请他住进旅馆,要试探一下他的才学。 长安王秀才提出:请大家以“长安八景”为题写文章。众秀才一致赞成。 史阙疑说:“我才疏学浅,又初到长安,对长安八景不熟悉,请王兄略述一番。”于是王秀才朗声背了长安八景诗: 华岳仙掌第一景,骊山晚照光明现。 灞柳风雪吹满面,咸阳古渡几千年。 太白积雪六月天,曲江流水长不断。 雁塔晨钟在城南,草堂烟雾紧相连。
王秀才话音刚落,众秀才还沉浸在“长安八景”的意境中,史阙疑早已思谋好了。他站起来,谢过王秀才。即说:“我不会以‘长安八景’写文章,只记得儿时往事一件,现述于诸位,献丑了。” “好一场灞柳风雪骤晴,夕阳似‘骊山晚照’。我家屋顶如‘太白积雪’。雪后天寒,家父从黄河老滩,划船运回马蔺草,艰难犹如‘咸阳古渡’。我用蔺草给祖母烧坑,湿蔺草熏得我泪如‘曲江流水长不断’。父亲见我把满屋弄得‘草堂烟雾’,正要打我一‘华岳仙掌’,却被祖母拉在一旁。虽没挨打,却给我敲了一次‘雁塔晨钟’,教训终生难忘。” 众秀才见史阙疑当众亮丑,为之一笑,进而才明白,这不是以“长安八景”为题写的文章吗难怪史阙疑交了头张卷,原来他的确是稀世奇才。大家这才服了他的立地之才,纷纷尊他为史先生。
五、史阙疑对联故事三则
史阙疑是清代乾隆末年贡生,韩城市苏东渔村人。他虽名不经传,但才智敏捷,胆识过人,能以奇法济人危难,助人改过,又能以讽谕调侃制服坏人,以至使贪官劣绅无措手足。以下是他的三则对联故事。
(一)智劝邻居勤劳、孝敬
史阙疑邻里有个中年人,父亲早逝,老母在堂,可是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母亲要他勤劳为本,唠叨多了,他不听,嘴里还不干不净地谩骂母亲。可是他一心想发财,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就去找史阙疑想办法。史告诉他:“天地庙里神灵应,你去抽签,神会给你指一条生路。不过要有诚心,一是天不明就去,二是穿戴整齐。”这人就决定下月初一去求神。 这人走后,史阙疑又私下抽空见了这人的母亲,特地告诉她:“你家有灾难,初一这天清早,有人叫门,你开门时要翻穿你那老羊皮袄,就能逢凶化吉,千万记住。”同时又写好一个“签帖儿”,私下交给了天地庙的老道,请他见机行事。 初一这天天还没亮,这人果然到了天地庙,给老道交了布施钱,跪在地上祝愿神灵保佑他发财,并抽了一支签交给老道,老道假装在“签簿”上查对,然后就写出一张签帖儿给他,上面写的正好是一副对联: 整齐衣衫忤逆儿,神灵远驾; 翻穿皮袄慈悲心,活佛在家。
这人看不懂,请老道“破签”。老道说:“这头一句说你对老人不孝。你一来这儿,神就远去了,不管你的事。”这人忙问:“神不管谁管”老道说:“这下一句又说,你家就有活佛,好像是翻穿着皮袄,详情我也难说清,你就再等着应验吧”这人一听,就急忙回家,赶到门口,天刚麻麻亮。他叫门,他妈记住史阙疑的话,连忙翻穿着老羊皮袄来开门。门开了,这人一见老母亲,正好应神签的话,一时想起平日对妈不好,就连忙跪下,抱住母亲的双膝,边哭边喊:“好妈呀,娃才知道你是咱家的活佛。从今往后,你说啥娃听啥,娃一定做个勤劳、孝敬的人。”此后,他也就逐渐变好了。 日子一久,史阙疑劝人这事儿也传开了。以至到前些年,韩城人还流传着一些话语:“老人是金口,越吃家越有”,“ 活佛就在家,不用求菩萨”等等。想必这也是与史阙疑这个故事有点缘故吧 (二)帮助无辜后生解困
史阙疑邻里有户人家,儿子倒很勤劳本分,可是他的老子太“能”,好吃懒做,刁钻古怪,倚老卖老,蛮不讲理。常常嫌儿子给他钱少,对儿子漫骂责斥。有一次,儿子迫于无奈,顶撞了他几句,他咽气不下这口气,竟要把儿子送“忤逆”。在旧时封建社会中,送忤逆就是老子向官告发儿子的“不孝大罪”,县官在严惩时往往先问老子:“要死的,还是要活的”可见这事多么严重。这个善良而无辜的儿子,一看大祸临头,忽然想到史阙疑大叔,就急忙去向史阙疑求救。史阙疑了解情况后,先是对其父好言相劝,但那老子却执拗不听。史阙疑劝不通,心想:那就让县太爷教训你吧 这天,县太爷要审这桩“忤逆案”了。史阙疑事先就悄悄给这儿子双手手心写了两句话,并叮咛他上堂“如此这般”。问案了,县官听了其父的陈述,又问儿子:“你父所告,可是事实”只见这儿子不言语,只是哭。县官又问:“难道你有什么委屈不成”一听此话,这儿子更是动起真情,要把平日的冤枉委屈都哭出来。可他牢记史阙疑的叮咛,只用双手背抹眼泪,手心向着老爷。这县官忽然发现这儿子手心有字,仔细一看,原是一副工对: 妻无貂婵之貌, 父有董卓之心。
县官看罢,心中气愤不已,心想难怪这般伤心。不过县官还是要给这老子留点面子,就只笼统地对这老子说:“据本县观察,你的儿子有好多委屈,还得再作查访。不过本官得警告你:为人之父,也该善良本分,德性为先,不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你做得不对,还要儿子顺从你。今后回去,为人处事要严以律己,处理好父子关系,如有胡作非为,本官绝不放过。”这县官本意只是要避过“董卓、貂婵”那事儿,话语笼统了些,可是这老子一想自己平日作为,觉得县官教训句句中肯,也就不敢多言,与儿子一起回去,而且也逐渐变好了。这事传开后,邻里们议论说:“史先生足智多谋,且正直公道,儿子不孝劝儿子,老子生邪“整”老子。有此贤人,真是乡里之福啊”
(三)讽喻县官为百姓免粮
有一年天大旱,特别是东原沿黄河一带,庄稼歉收,无法纳粮。乡亲们就推荐史阙疑为代表,去县衙要求给东原百姓免粮。 史阙疑到了县衙,递上写好的灾情呈子,可是这县官狡猾刁顽,硬是不信。古人有用对句辩理的习惯。这县官就顺口说道:“县川地林茂粮丰,为啥东原遭旱”史阙疑心想,人都有个穷富,庄稼咋没个旱涝就答道:“富贵人衣锦食精,仍有百姓受苦。”县官又问:“东原地离黄河不远,为啥不浇”史阙疑一听县官的诡辩,也就针锋相对:“牛尾靠尻子很近,为啥不壮”县官还不甘心,又说:“衙门古柏青翠翠,想必那庄稼叶平展儿”史阙疑一听县官说“想必”,那我给你说个“眼见”。就说:“老大人新茶香喷喷,眼看着胡子毛打卷儿。”县官没办法,知道这史阙疑不是等闲之辈,就答应这年给东原免粮。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