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几百年以前,陕西华阴槐芽村有个名叫任大用的老先生,一肚子好学问,人也忠厚,他每天想的不是自己的事儿;而是乡亲们的事儿。所以,人们一提起他,没有不称赞、不尊敬的。就是这位老先生,都半百的人了,还是过那教书的清贫生活。他在敷水驿小镇上坐馆的那年,每天饭后,都要到敷水桥头上散散心,解解闷。然后,站在桥上,望着那三三两两来往的人,心里像桥下那股流水一样,感到欢快,感到惬意。 就是这年夏天,一连下了几天暴雨,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桥被狂暴的河水冲断了。立时,行人断了往来, 隔河的学生不能上学。任老先生望着河岸两旁被水隔断的人群,焦灼,怅惆,心里像火燎一样,难受极了。他真想跳进水去,帮那些愁眉苦脸,望着河水兴叹的人群。可是,怎能办得到呢…… 几天后,河水降落了,任老先生又心情郁郁地来到了桥头。他站在桥头,望着对岸那群挑着担子的男子;抱着小孩的妇女;拄着拐杖的老人;拉着大人的衣襟的小娃;又是一阵心烦。就在这时,她望见一个妇女,背着一个病了的孩子,走进河浪去,谁知,快要走到河心时,一个趔趄,母子两人被卷进浪里,不见了!幸亏河岸上人多,才把母子救了出来。从那天起,一股为群众分忧解苦的念头,在任老先生的心头撞击着。经过几天的苦思与冥想,他决心要把这座桥修复起来。于是,他利用所有闲余时间,走村串户,寻朋访友,为修桥筹募资金。几个月后,他走遍了半个县。 一天,有人告诉他,在京师城里给皇上当过老师的李济人回家了。正在家里大兴土木哩。他想,李济人是自己要好的同窗,找他募捐几百两银子,那是很容易的事儿。想到这儿,他就骑上毛驴,来到五十里路以外的李庄。一进村,他就望见那座正在兴修的大厅。走近一看,嘿!好大的气魄,高大阔绰,气势宏伟,像一座宫殿,这得多少银两啊!他不由得“啧啧”了几声。 李济人一见是老同窗到了,倒也热情,先给了一个不太冷清地接待。吃过饭后,任老先生向老同窗讲了修桥募捐的事儿。李济人一听,沉默了片时,随说:“敷水桥,乃通往京师的要道,理应从速修复,但离我家太远,难以照顾,只能略表心意,也就是了。”说罢,拿出五十两银子,放到任老先生面前。 任老先生一看,感到这位同窗太吝啬了。一个京官,不及一个黎民,才拿出五十两银子,还说了不三不四的话。便笑了笑,冷冷地说:“大人若不方便,这五十两银子吗,我也就不带了。”说完,把银子一推,站起身,告别了这位大人,走出门,骑上驴背,向敷水镇走了回来。 经过任老先生一段时间的辛勤奔波,一座又高又大又结实的敷水石桥,修复了。任老先生站在桥上,看着那欢欢喜喜,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心里舒畅极了。 一天,任老先生正在讲堂上给学生讲那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章句时。忽然,有人跑来说:“李济人带着一帮人马,要到西边去平乱,就要通过敷水桥!”任老先生一听,不禁冷冷地笑了一声,立马让学生抬了一把太师椅,来到桥上。 时隔不久,只见前呼后拥的一座八抬大轿,急匆匆地向桥上走来。来到桥头,为头的看见桥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位挥扇的布衣老人。便大声喊道:“老先生,避开!李大人的轿子过来了。”一连喊了三声,任老先生才慢腾腾地问:“什么李大人的轿子?”“就是当今皇帝的老师李大人!”“啊!是他,你去对你们大人说,这是民众为自己修的桥,官家不能走!”来人一听,真想把老先生拉下桥来,可又一想,这老头看起来虽然清贫,可能还是有来头的,就没敢动手。回头走到李济人轿前,禀说:“桥头坐着一个布衣乡老,不给让路。”李济人一听,不由一怔!但又一想:自己是奉旨平乱,军务在身,你任大用一个布衣乡老有何能耐,敢阻拦皇旨。想到这里,他就走下轿,来到桥头,威胁地说:“你若不让我过去,我就奏你个贻误军机之罪!”任老先生“哈哈”大笑一声,回答说:“也罢,我就奏你个私造宫室,有意谋叛之罪!”李济人一听,扭不过这位同窗,摇了摇头,叫随从人员,拿出二百两银子,送上桥头。任老先生一看,这个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李大人,已经认输了。又一想,他必竟是身有重任,再拒绝不纳,就不对了,便把太师椅移向桥边,让李济人的轿子走了过去。 几月后,李济人平乱回来,路过敷水桥,桥头上竖起块石碑,碑上一行一行全是捐资修桥的人名和捐资数目。李济人一见,心里不由得一喜。心想,这下可在故乡留下了个乐善好施的好名声。谁知看来看去,竟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只有一个“皇上赐银二百两”的条文。李济人看后,“嗨!”了一声,耷拉着脑袋,过去了。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