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的渭河以北靠近蒲城县边境的地方,有个村庄叫李十三村。清朝乾隆年间,这个村里出了个剧作家,曾编过十大本著明的碗碗腔剧本,一直流传到现在。他的名字叫李芳桂,芳桂祖孙三代都过着穷日子,他的父亲供他念书,心想让他得了功名改换自己的门第。芳桂小时很聪明,有志气,十九岁就戴上了“生员”的儒巾。芳桂中了秀才后,仍摆不脱家境的贫困,后来他给有钱人家教书,以维持家里的生活。他在教书过程中就摸索着写剧本,开始写了三回折子戏,演出后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以后,他又试写了一个大型剧本叫《春秋配》,观众看了更觉得芳桂是个才子,将来必成大器。后来他埋头苦读,中了举人。 一个盛夏的季节,芳桂吃完早饭,就感到热气逼人,他顺手拉了一只小凳坐在二门口乘凉,忽然看见两个光着头的小和尚,进了他的前门,给他深深打了个躬,说他两是从清凉寺里来的,奉了师傅法旨,请先生到寺里去看个紧病。芳桂听了这话,把两个和尚扫了一眼想,自己读医书,精医道,只不过方便乡党邻里,那配给这些大和尚看病,但又想到凡事不可莽撞,应从长计议为好。于是便勉强答应前去。那两个小僧得了芳桂的回话便急忙跑回寺里去了。 清凉寺离李十三村西南方向二里,离寺不远有个姑姑,庵。村里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和尚寺,姑姑庵,姑姑庵里娃叫唤。”说这个寺里的和尚和庵里的尼姑私通,他们怕别人发现了,便给地下凿了一个暗道,让寺庵相通。不想,这次又有一个尼姑怀孕,老和尚害怕招骂,便想趁尼姑不显怀时给她打胎。怎么打呢?想来想去,想到李十三村的李芳桂,人们都把他称为才子,而且精通医道,但是他又害怕李芳桂事后泄密,就想打胎之后,设法将李芳桂弄死灭口。 且说李芳桂虽然脱口而出答应了和尚的邀请,心里却也有些疑惑,思前想后,还是信用为重,于是顺手从墙上卸下一个大草笠,回头向家里的人招呼一声,便向清凉寺走去。李芳桂踏进清凉寺的山门,老和尚急忙迎他进屋里。二人寒暄了几句,芳桂问起和尚病情,老和尚又急忙将芳桂让进内间,陪着笑脸说:“我的一个徒弟病了三天了,发高烧,昏迷不醒。我着了慌,把他安顿在地道里,十分凉爽,请先生跟我到下边为他诊治。”老和尚说着便一步一个台阶走下,来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光线很暗,仅从上面屋子里挤进一丝亮光,勉强能看出床上一个人被棉花被缠裹着,露出光头,像是一个和尚。芳桂立即上前诊脉,触其肌肤,似乎不像一个男子,内心顿时加疑,又觉脉象又浮,不数,尺脉有些宏大,似有孕脉之象,芳桂更加生凝,在微弱的光线下,芳桂又将患者的颜面仔细端详一遍,只见他光头上没有“戒疤”,分明是个尼姑。这时李芳桂一下子明白了。但他也知道老和尚心黑手毒,不给医治,不会轻易放他回去,他不慌不乱,一边诊脉,一边考虑脱身之计。过一会儿,李芳桂对着老和尚说:“法师,你这个弟子的病,我是明白的,不过请你放宽心,我们读书人从来是抑恶扬善的,她的病由我一手诊治,我保你佛门弟子平安无事。”老和尚听了,说:“那现在怎么办?”芳桂答道:“很简单,请你到外面屋子我再告诉你。”和尚便领着芳桂一起走出地道。 李芳桂很安闲地边喝茶边对和尚说:“请这两个小徒弟来,到外面野坟里找两种野草。”老和尚问芳桂要野草何用,芳桂说:“这两种草虽不值钱,可在药房里是买不到的,用这两种草药给孕妇服用,既无疼痛之感,催胎倾刻见效。”和尚听了暗暗佩服芳桂不凡,医术高明。急忙唤两个小和尚来,芳桂又将两种草的形状、花、枝、叶细说了一遍,两个小和尚依吩咐而去。老和尚和芳桂拉起了闲话。正说着,只见那两个小僧急匆匆地跑回献上所采的野草给芳桂看,李芳桂把采来的药草拨弄了两下说:“都采错了。”随即又给他们仔细地交待了所采的药草样儿,叫再去,两个小徒不敢多言,复又跑到外面去了。这样一直来回三次,芳桂都说不是,生气地指着那两个小僧说:“真蠢,这点事都办不了。”回头拉了老和尚一把说:“法师,我看还是咱俩亲自出马,野坟里多得是哩。”说着就向寺外走去,老和尚急忙跟在芳桂的身后。走出山门,清凉寺左侧有一条马车大路,李芳桂出了寺院,便朝着这条大路奔去,不再提起采药的事,老和尚明知不妙,却还一本正经地问芳桂:“先生你不是说到古坟里去采药么?”李芳桂扭身嘲弄地说:“别白日做梦啦!我李芳桂是走人的路的,古坟里是鬼住的地方,那才是你的老家哩!”他回家后,产生了编写:“李清彦骂和尚”的念头,很快写成了剧本《白玉钿》。
作者:本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