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相传很早以前,蓝田山下有一个名叫杨伯庸的青年,遭遇不境,父母双亡。他遵从遗言,葬二老于蓝田山北边的大路之旁,虽然过完了祭期,但仍然思亲情切,遗恨绵绵,便变卖家产,在父母坟旁搭棚守墓,以尽儿子孝心。却说那儿地势高耸,就近没法打井,自然泉水也离得很远,每当炎夏酷暑,过往行人口渴舌燥,求水不得,有的昏晕而倒,有的中暑毙命,杨伯庸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想“我为何不担水舍茶,救人急需。若能这样也算是为二老积德行善,超度亡灵,胜如拜佛念经。”主意既定,他便每日起早睡晚,从数丈深沟把水担回,为过往行人舍汤施茶,拒受报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助人为乐,从此大孝大德之名,誉满秦川。 一日,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太太来到棚前,连喝几碗,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石子赏给伯庸说道:“你孝敬父母意诚心虔,施茶舍汤方便行人,好事多为自有益处,我今赠你之物乃是玉种,不要看作碎石。如能深埋种好,日后先得美玉,后得美妻”。伯庸听后,慌忙叩谢,并向老人仙居那里,高名上姓,老太太应声答道:“东土唯吾长,离开在华胥。”一语末了已不见人影。 伯庸瞅着手中玉种心想:“神仙所赠,必有妙用。”依言将玉籽种在坡上,绝密看管,不让外人知道。几年后伯庸赶会骊山,看见骊山老母貌相慈祥,酷像赠玉的老太太,他恍然大悟,叩拜再三。 庙会上伯庸听到渭北徐氏生个好女,今已十六不曾许配,纨绔公子,高人名士愿赠厚礼求婚,徐公均不理睬。伯庸央媒,求婚,徐氏笑以为狂,故意刁难地说:“如能纳壁玉一双,当听为婚。”伯庸回到山中,包出五色美玉,请来玉匠赶制壁玉五双,托媒人交送给徐家,徐氏一见美玉大吃一惊,但一言既出,难以悔婚,只好允了这门亲事。 消息很快传入京都,皇上为之惊异。御旨召见杨柏庸夫妇,杨、徐二人奉旨上殿,禀明前情献上玉壁,皇帝敕封伯庸上大夫之职,徐女为一品夫人;赠赐种玉之山名“玉山”又令杨、徐二人当殿结为百年之好。从此“玉种蓝田”作为美满婚姻之象征,在民间广泛流传。
编辑:秦人
|
|
|
|
|
|